《麂》是唐代诗人杜甫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的前四句代麂写意,自悔不能见机远离伤害。后四句感叹世人因为贪食美味而残害生灵。全篇代麂立言,前半婉而多讽,后半愤怒斥责。该诗借物言情,写麂自悔不能全身远离祸害,代麂抒情,感叹世人为了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
永与清溪(2)别,蒙将玉馔(3)俱。
我将永远与清溪那个地方告别了,感谢你们把我与那些精致的食品一起配制成美味佳肴。
无才(4)逐仙隐(5),不敢恨庖厨(6)。
因为自己太愚钝不能像葛仙翁那样得道,化为麂变成神仙而隐遁,被人杀了送进厨房,不敢有怨恨。
乱世轻全物(7),微声(8)及(9)祸枢(10)。
荒乱年辰,杀戒滥开,稍一出声,丢了性命。我将被那些贪婪的食客们狼吞虎咽地吃掉,顷刻之间被吃得干干净净。
衣冠(11)兼盗贼,饕餮(12)用斯须。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吃我的正是这些衣冠楚楚的食客,个个都包藏着一颗盗贼之心。
(1)麂:鹿类兽,雄者,有短角,脚短力劲,善跳跃,居于深山僻地。
(2)清溪:唐道路名。一说指山名。
(3)玉馔:供统治者食用的精美的食品。
(4)才:指才干。
(5)逐仙隐:追随仙人隐士。仙隐乘鹿,故有此说。
(6)庖厨:厨师。
(7)轻全物:开杀戒。全物,保护生命体完整。
(8)微声:小小的名声。黄麂在发情或取食高兴时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声音不大,但却招致杀身之祸。
(9)及:遭。
(10)祸枢:祸机,伏而待发的祸患。枢:捕兽机关。猎人设置在麂经常行走的路上,并加以伪装。
(11)衣冠:统治者。
(12)饕餮:上古传说中的贪得无厌的食人怪兽。
《麂》此诗当系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作者想用此诗揭露上层阶级之贪婪、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