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陶渊明 〔魏晋〕 陶渊明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开头表达了竭力耕种不违初衷的想法,接着写闻道将有好收成的喜悦心情,再写到荒山去劳作,从而领略了山中的晨景,最后重申自己始终不渝的归隐之志。全诗写景形象生动,栩栩如画,有力地烘托并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贫居(4)稼穑(5)戮力(6)东林隈(7)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

不言春作(8)苦,常恐负所怀(9)

春种苦辛不必讲,常恐辜负我心愿。

司田(10)(11)有秋(12)寄声(13)与我谐(14)

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15)

长期挨饿喜一饱,早起整装待下田。

扬楫越平湖,(17)清壑(18)回。

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

郁郁(19)荒山里,猿声闲且哀(20)

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

悲风(21)爱静夜(22),林鸟喜晨开(23)

悲凉秋风夜呼啸,清晨林间鸟唱欢。

(24)余作(25)来,三四星火颓(26)

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

姿年(27)逝已老,其(28)(29)(30)

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

(31)荷蓧翁,(32)得从君(33)

遥遥致意荷蓧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注释

(1)下潠:地势低洼多水的地带,即诗中所说的“东林隈”。

(2)田舍:指田间简易的茅舍,可供临时休息、避雨之用。

(3)获:收获。

(4)依:依靠。

(5)稼穑: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

(6)戮力:尽力。

(7)东林隈: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

(8)春作:春耕。

(9)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10)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

(11)眷:顾念,关注。

(12)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13)寄声:托人带口信。

(14)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谐,和合。

(15)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意谓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饥者,作者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

(16)扬揖:举桨,即划船。

(17)泛:浮行,指泛舟。

(18)清壑:清澈的山间溪流。壑,山沟。

(19)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一作“嚼嚼”。

(20)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21)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22)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

(23)晨开:指天明。

(24)曰:语助词,无意义。

(25)此:指农业劳动。

(26)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27)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

(28)事:指农耕之事。

(29)云:语助词,无意义。

(30)乖:违背,违弃。

(31)谢:敬告。

(32)聊:姑且。

(33)栖:居住,指隐居。

创作背景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此诗当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是诗人在田舍中收获时所作,当时陶渊明五十二岁。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

文学赏析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这首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当他看到丰收在望时,想起了自己已经渡过了十年艰苦的农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写见到下溪田丰收时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的愿望和司田是一致的,这使他很觉得欣慰。看来这“寄声”与诗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诗人在这里之所以提到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农耕生活并没有脱离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并且对社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这是陶渊明农业社会理想和务实精神的表现。接下去就写诗人怎样鸡一叫就到荒山去劳作,从而领略了山中的晨景。“饥者欢初饱”,这是多么深切的生活体验,没有亲身尝过饥饿的味道,就不知这“欢视饱"是怎么回事。正是为了求得一饱,他才天不亮就去劳动:进山是随着山势和河谷的迂伺划船前进的。山里很荒凉;听得见猿的哀啼。凄凉的夜风随着残夜逝去了,鸟儿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来。这是一个多么寂静清冷的早晨他想到自己十年的农耕生活。十二年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初衷,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华这时陶渊明已五十岁了,老之将至,他怎能不感慨万分。诗的最后一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遥谢荷榛翁,聊得从君栖。”,致意古代隐居躬耕的先哲,我也在追随着您呢。诗人心目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榜样,这就是他固穷守节,虽老死田野也终不反悔的原因。

这首诗比前期的田园诗更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形,同时也说明,陶渊明的务农,并不只是作了个样子而已。特别是在后期,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赖以生存。这时他的田园诗中纪实的成分就多了,而不象前期那样情趣盎然,那样富于浪漫谛克。可是他并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在述其艰苦之中仍然时时表现出对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