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张生

崔莺莺 〔唐代〕 崔莺莺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答张生》是唐代女诗人崔莺莺(存疑)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少女邀约情人幽会的爱情诗,诗的前两句写月、写风、写户半开,点明幽会的地点和时间,暗示半开户相迎,后两句写花影动,玉人来,示意张生跳墙来会。这首诗笔触生动,构思新巧,语言含蓄,情画朦胧,表现了莺莺对张生和他的求爱允诺隐秘幽微的感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待月(1)西(2)下,迎风户半开(3)

在西厢月色下静静等待,微风中的房门半掩半开。

(4)墙花影动,疑是玉人(5)来。

墙上的花影在轻轻晃动。误认是心上人悄悄来到。

注释

(1)待月:等待月色。

(2)厢:厢房,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3)户半开:房门半掩半开。户,门。

(4)拂:拂动。

(5)玉人:比喻人的容貌如玉之美。此指张生。

创作背景

崔莺莺是唐代元稹撰小说《莺莺传》中之女主人公,但据赵德麟《侯靖录》卷五《辨正》载:“张生即为元稹之托名,崔莺莺亦当系托名。”《莺莺传》实际上是元稹年轻时候的亲身经历。故事中的张生(君瑞)就是元稹自己,而崔莺莺也实有其人,故《全唐诗》等书以崔莺莺当作真人实录其诗,而此诗是否为崔莺莺所作,存疑,也可能是元稹借其之手所作。《莺莺传》故事中,张生自见莺莺后,几不自持,行忘止,食忘饱,相思成疾,病在垂危。张生告之莺莺侍女红娘曰:“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莺莺传》)于是托红娘赠莺莺《春词二首》,莺莺遂作此诗以答。

文学赏析

《答张生》这是一首流传相当广泛的恋诗。这首诗用生动的笔触、含蓄的语言来表现莺莺隐秘幽微的感情——对张生的爱恋,对他求爱的允诺。但表达得如此婉曲,十分符合莺莺的思想性格。“待月西厢下”,以轻托重,点明约张生幽会的地点是西厢,时间是月上人静之后。因是幽会,又是相府小姐,大家闺秀,所以地点、时间,至关重要,清清楚楚点出。这是写景,又不同于一般诗的写景,它不是绘景寓情,而是用景传意,明示地、时。“迎风户半开”,“迎风”其次“户半开”为主。“半开”之“门”,是标志,是暗号,只在“半开”之时,才有幽会之机。以上两句,用景达意,写出了幽会的时间、地点、暗号,构思新巧,用心缜密。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两个单句,表意为示意张生幽会之法——跳墙而至。煞尾二句,措词精妙,“花影动”,照应首句的“月”,月光之下,才见花影婆娑,而摇曳的花影是“果”,“玉人”跳墙触动花枝是“因”。出语委婉含蓄,其意真切明白。有学者认为,此诗二句与三四句用意矛盾、重复。其实不然。之所以有矛盾之说,大约是把“迎风户半开”的幽会的暗号,误解为“户半开”为迎人。实则全诗巧妙地安排了幽会的时间、地点、暗号、办法,毫无破绽,滴水不漏。就诗而言,自然浑成。

《答张生》这首诗有着多方面的美。人情美。此诗写了张生与莺莺的恋情,而其情是真情,而不是假情,更非邪恶之情。正因为情真意浓,她才想出了以诗传情,以诗约会,并设计了实现幽会之举的办法。张生在此诗亦是真情的化身,他身为一介书生,深夜赴约,跳墙幽会,若非情真,岂能使然。

整体美。全诗虽则四句,就其意境来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若肢解,说首句点明幽会的地点和时间,次句暗示半开户相迎,三、四句示意跳墙来会,这样化整为零理解全诗,妙则妙矣,失于肤浅,诗味也将被冲淡。其实,这是一首有完整而优美的意境的情诗,它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诗的前两句写月、写风,写户半开;后两句则写花影动,玉人来。这前后两半上下勾连,密不可分,有月,方有花影;无风,花枝摇动无因;有“户半开”的暗号,花影动,才是玉人来到。四句小诗,有因有果,有伏有应,丝丝相衔,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朦胧美。直接明快,开门见山,是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也是美。风格不同,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则是一致的。此诗意的表达,情的抒发,是含蓄的,朦胧的。月色朦胧,花影朦胧,人也似藏似露,不见真迹,“迎风户半开”的“半开”,就是“含而不露”,给全诗添上了一层朦胧的美色。试想再漂亮的房间,如果把门尽敞,不会挑逗起人们的好奇心理;而微风过处,门户半掩,窈窕淑女隐约其间,也正是一幅缥缈美丽的图画。“户半开”的动人心魄的意境,正是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

崔莺莺

崔莺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崔莺莺(生卒年不详),字双文,据唐元稹《莺莺传》载,德宗贞元中有张生游蒲,寓普救寺。《全唐诗》收崔莺莺诗3首。

崔莺莺的诗

3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