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怀和忧愤之情。上片形容杜叔高诗歌境界高远,声势浩荡,赞美其人品高洁,慨叹其落拓不遇。下片转而纵论时势。先以称扬杜家自古是“去天尺五”的名门相激励,谓其于风云变幻之际,定能纵览时局,忧心国事,并当奋发有为,狂歌而起,为国征战。全词通篇由人及己,由个人到全局,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最后引出了爱国抗战的思想主题。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细把君诗说(4)(5)余音、钧天(6)浩荡,洞庭胶葛(7)。千尺阴崖(8)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9)、寒生毛发。自昔佳人(10)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待我仔细地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咸池》之乐的逸响。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不禁毛发森然。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遭际往往坎坷不幸。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11),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12)叹夷甫诸人清绝(13)!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14)南共北,正分裂(15)

你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回不去了。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杀敌的战场。请记住,我们的南方和北方,至今还是分裂的!

注释

(1)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

(2)前韵:指辛弃疾前不久寄陈亮的同调词韵。

(3)杜叔高:即杜斿,字叔高,金华兰溪人。与兄伯高、仲高,弟季高、幼高五人俱博学工文,人称“金华五高”。端平初,以布衣与辛弃疾、范黄中及刘后村等八人同时受诏,补迪功郎。因主张抗金,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一生不得志。

(4)细把君诗说:仔细地谈一谈读了您的诗以后的感受体会。君,指杜叔高。

(5)恍:仿佛。

(6)钧天:即《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

(7)胶葛:空旷深远貌。语出司马相如《上林赋》:“张乐乎胶葛之寓。”

(8)阴崖:北向的山崖。

(9)乍一见:描绘读杜叔高诗产生的感受,如寒生毛发,精神为之一振。

(10)佳人:此指杜叔高。

(11)看乘空、鱼龙惨淡:放眼长空,风云变幻不定,如同时局,由奸小翻云覆雨,动荡不定。乘空,飞上天空。

(12)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展望文明礼教之邦的神州中原,战争频仍,战土士白骨露野。衣冠,犹言文明礼教斯文。

(13)叹夷甫诸人清绝:感叹朝廷当政者,像当年王夷甫一样,清谈误国。夷甫,即王衍,字夷甫,晋太尉,尚书令。尚清谈,不务时政,后被石勒所杀。《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14)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元陈芬《芸窗私志》:“元帝时临池观竹,竹既枯,后每思其响,夜不能寝,帝为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听之与竹无异。民间效之,不敢用龙,以什骏代,今之铁马,是其遗制。”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檐间铁,俗称铁马,悬于屋檐间的铁片,风吹叮当作响。

(15)南共北,正分裂:南宋与北金对峙,国土分裂。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词人于是作《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此词来送别。

拼音版

xīnláng··yòngqiányùnsòngshūgāo

jūnshīshuōhuǎngyīnjūntiānhàodàngdòngtíngjiāoqiānchǐyīnchéndàowéiyǒucéngbīngxuězhàjiànhánshēngmáojiārénduōmìngduìláipiànshāngxīnyuèjīnlěngtiáo

tiānchǐjūnjiābiékànchéngkōnglóngcǎndànfēngyúnkāiwàngguānshénzhōubáixiāocánzhàntànzhūrénqīngjuébànkuángbēifēngtīngzhēngzhēngzhènyánjiāntiěnángòngběizhèngfēnliè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