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吴门故人

汪琬 〔清代〕 汪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覆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寄赠吴门故人》是清代诗人汪琬所作的七言律诗,全诗共56字。首联先引用故人,表现对顾苓所选择的隐居生涯的钦羡之情。颔联写顾苓隐居地的名胜,再进一步抒发自己对顾苓的羡慕与向往。颈链则紧承上联,从季节景物入手,又写顾苓隐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机。尾联最后表达出作者对仕途生活厌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遥羡风流顾恺之(1),爱翻新曲(2)覆残棋(3)

钦慕顾恺之卓尔不群,悠闲地过着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

家临绿水长洲苑(4),人在青山短簿祠。

家在绿水之畔长洲苑,人能在青山之边短簿祠徜徉。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芳草逐渐青绿,正逢归来的燕子;百花凋谢委地,已过了浴蚕的时节。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5)满鬓(6)

整整一个春天不能游山玩水,遗憾只能任苦闷白了双鬓。

注释

(1)顾恺之:东晋时无锡人,博学多才。

(2)翻新曲:谱制新乐曲。

(3)覆残棋:下棋老手在棋枰上棋子完局后,能再摆出原来某一阶段的残局。

(4)长洲苑: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

(5)蹉跎:白费时间。

(6)丝:借指白发。

创作背景

由明入清的文人几乎都难以摆脱出仕与隐居的矛盾纠缠。儒家入世的人生观鞭策着他们积极踏入仕途;异族入侵的现实、民族意识的观念又肯定着隐居的人生路途。汪碗二十岁时正值清兵入关,他的家乡也曾被践踏蹂情绪、不平的感慨,时时袭上心头。这首《寄赠吴门故人》便是这种矛盾心境的流露。

拼音版

zèngménrén

yáoxiànfēngliúkǎizhīàifānxīncán

jiālín绿shuǐchángzhōuyuànrénzàiqīngshānduǎn簿

fāngcǎojiànféngguīyànhòuluòhuāguòcánshí

chūnpéiyóushǎnghèncuōtuómǎnbìn

作者简介

汪琬

汪琬

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

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晚号尧峰,人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顺治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参与修撰《明史》。以病辞归,隐居太湖尧峰山,专心著述。通经学,长于古文。与魏禧、侯方域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