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

杨维桢 〔元代〕 杨维桢

齐云楼外红络索,是谁飞下云中仙?

刚风吵起望不极,一对金莲倒插天。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秋千》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头两句写秋千荡下,如云中仙女飘忽而至;第三句写秋千荡上的潇洒与惊险,刚风之力望不及之险,状极少女之矫健与身手不凡;最后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秋千荡得之惊险与刺激。全诗仅仅摄取了一上、一下两个动作的镜头,寥寥数语,生动地描写出了一位姑娘荡秋千的美妙情态,维肖维妙。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齐云楼(2)外红络索(3),是谁飞下云中仙?

齐云楼外系着红色绳索的秋千上,是哪个从云中飘然而来的仙女?

刚风(4)吵起望不极,一对金莲(5)倒插天。

你看她乘风而起,荡在最高处,只见那三寸金莲倒插蓝天。

注释

(1)秋千:一种年轻女性所玩的器具,多设置于贵族和当权者的庭院中。

(2)齐云楼:楼名,古名月华楼。唐曹恭王所建。后又名飞云阁。古址在旧吴县(今苏州)子城上。

(3)络索:系在秋千上的绳索。

(4)刚风:高处的风,劲风。也作“罡风”。

(5)金莲:形容女子的小足。《南史·齐东昏侯纪》载:“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因称女子缠过的小脚为“金莲”。

创作背景

《秋千》此诗《续奁集二十咏》中的一篇,当作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初年杨维桢游居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时,诗人于齐云楼内,观楼外一女子荡秋千所作。

文学赏析

《秋千》这首小诗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姑娘荡秋千的美妙情态。

诗的首句,交待荡秋千的地点:“齐云楼外”,并以“红络索”三个字点题。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姑娘如何荡秋千,而是在次句突发一问:“是谁飞下云中仙?”使人仿佛看见天上的仙女从云中飘然而来。以仙女比姑娘,可见姑娘之美;而说仙女从云中飞下,再把她荡秋千于空中的轻盈之态写活了,有这一问,情致顿生。

后两句,诗笔转向对姑娘荡秋千的正面描写。上句,叙说荡在最高处,已见精彩;下句,具体写她荡在最高处的形象:“一对金莲倒插天”。以“金莲倒插”写人倒悬于空中,不仅形象突出,而且情致更浓,妙趣横生。这样,作者只对她一下一上的秋千表演,作了极其简略概括的描绘,就已将一个其身姿描摹得淋漓尽致了。此外,作为常识中必须服从“天”的意志的深闺绣户女子,作者却形容她们的两足“插天”,表现出对“天”的轻视和戏弄,这也是大胆的用笔。其中也包含着对青春少女的智巧与力量,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和反抗。“金莲”之露,或许也是杨维桢的着意之笔,反映出他对女性偏爱的一种深层性心理。

《秋千》全诗仅仅摄取了一上、一下两个动作的镜头,用“飞下”、“倒插天”等寥寥数语,便把这女子打秋千的娴熟技艺和高超动作描述得形象逼真,维肖维妙,使人仿佛亲临其境。不仅如此,诗的情致还颇有唐人风味。

作者简介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铁笛道人,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历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元末遇兵乱,隐居富春山、钱塘、松江等地。诗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时称“铁崖体”。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