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秋夜怀吴中》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将乡愁和《楚辞》中的忧思及自己对国事的关切三者结合起来写。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当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有关,“归期”照应颔联,同时又是“怀吴中”的进一步深化。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这首诗意蕴深曲,耐人寻味,对仗工整,使事熨帖。
秋夜挑灯读楚辞(1),昔人句句不吾欺(2)。
秋天凄冷的夜里诗人独自坐在灯下读着《楚辞》,让我感到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欺骗我。
更堪临水登山处(3),正是浮家泛宅(4)时。
如今,我羁旅在外,每次跋山涉水,四处漂泊之时,正是我对家人思念的时候。
巴酒(5)不能消客恨,蜀巫(6)空解报归期。
想借酒浇愁,可是巴蜀的美酒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愁苦,蜀地的巫师也无法告诉我回家的日子。
灞桥烟柳(7)知何限,谁念行人(8)寄一枝(9)。
灞水桥边那么多的柳条,又有谁想起漂泊在外的我,给我这远行的人寄来一枝呢?
(1)楚辞:战国屈原、宋玉等人及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等所创作的骚体类文章的总称。这里特指屈原、宋玉的作品。
(2)不吾欺:“不欺吾”的倒装,“没有欺骗我”的意思。
(3)更堪临水登山处:用《楚辞·九辩》“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意。
(4)浮家泛宅:以船为家,到处漂泊。
(5)巴酒:夔州乡村所酿的一种酒。
(6)蜀巫:蜀中占卜的巫师。
(7)灞桥烟柳:灞桥在汉唐故都长安城东汉文帝陵附近,为汉唐人折柳送别的所在。
(8)行人:指作者自己。
(9)一枝:指“灞桥烟柳”。
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年)赴夔州通判任时即慨叹“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国势不振,壮志难酬,因此他又常常寄同情于屈原。“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后来终于有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赴南郑佐王炎干办公事,但不到一年就调任成都宣抚使参议官,诗人曾痛心地唱道:“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不久,又被调离成都,在蜀州、嘉州、荣州任职,过着“似闲有俸钱,似仕士薄书。似长免事任,似属非走趋”的生活。闲散之中,“匹马戍梁州”的英雄竟“身如林下僧”,所以同因谗遭逐的屈原感情上就更接近了。《秋夜怀吴中》这首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离蜀州通判任后,即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