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楼

薛涛 〔唐代〕 薛涛

秋风仿佛吴江冷,鸥鹭参差夕阳影。

垂虹纳纳卧谯门,雉堞眈眈俯渔艇。

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江月楼》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的前两句描述想象的吴江的人和景色。中间两句由天空向谯楼,再向城墙,最后到江中的渔船,这是由上而下的观察描写。最后两句由景及人,小儿和君,提及江南的美景,这应该是薛涛借眼前景来想象正在江南的儿子与丈夫。从薛涛的写作手法来看,该诗先从自身感觉出发,再由幻想到现实,由远至近,由上而下;由朦胧而清晰,由抽象而具体,由自然到人工,再由景物到身旁的人物行为依序写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秋风仿佛吴江(2)冷,鸥鹭参差(3)夕阳影。

秋风回旋,河水涟漪,及至人身,感到凉意。鸥鹭结伴而飞,在夕阳的映照下,投射出参差不齐的影子。

垂虹纳纳卧谯门(4)雉堞(5)眈眈俯渔艇。

彩虹如桥,横跨谯门之上。城墙好像眈视着水中的渔船。

阳安(6)小儿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

阳安城的小孩拍手欢呼雀跃。使人幻想出江南吴江的美景。

注释

(1)江月楼:据《蜀景汇考》,江月楼在简州东,“壮丽甲于西蜀”。

(2)吴江:这里指代江南,薛涛的丈夫和儿子正好在江南。

(3)参差:不整齐。

(4)谯门:即谯楼,城门上用来瞭望的楼。

(5)雉堞:城墙。

(6)阳安:楼在古简阳县地西南三里,有三国时期的阳安关,故别称“阳安”。

创作背景

《江月楼》此诗为元和九年(814年)秋,薛涛登临阳安(即唐时简州)之江月楼所作。登高揽胜的开阔视野,唤起薛涛对飘泊生活的悸动与对故乡的思念。所以薛涛写下这首诗,在风物流利的诗意中,蕴涵怀乡之情。

文学赏析

“秋风仿佛吴江冷,鸥鹭参差夕阳影。”从写景方面看,第一句描写幻想中的吴江景色,秋风阵阵回旋,茫茫河水上泛起环环涟漪,及至人身,感到丝丝凉意。将自身对气候的感觉与所幻之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人在产生空旷感觉的同时,仿佛亲临其境。第二句,将视线由江面移到岸边湿地,鸥鸟结伴参差而飞。鹭鸶有的伫立凝望,有的低头觅食,在夕阳的映照下,河滩上投射出参差不齐的影子。

“垂虹纳纳卧谯门,雉堞眈眈俯渔艇。”前两句描绘的是想象中吴江与人、自然景物融合。那三、四句回到了现实中,由天空向江月楼自上而下地观察,着重描写自然人工景物的组合。从谯门到堞楼,以拟人化的“卧”和“俯”,赋予“垂虹”与“雉堞”以动态潜质,使得静态的景物栩栩如生,突显出生命迹象。故“纳纳”“眈眈”状物淋漓尽致。前者尽表谯门高大,后者则突出了城墙的威严。这两句状物的特点是运用叠字来强调重点,突出意境,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尽管如此,诗人仍感美中不足。于是,最后两句将自己身边的两个人物一并写进诗中,为自己的描写进行佐证,使得原本静穆的景色平添了活力。不谙事的儿童也被这美景所陶醉,禁不住拍手欢呼雀跃,可见景色之美的程度。结尾处做了总结式的叙述,也是对前面所述幻景色谜底的揭晓:是由于儿子对景色的强烈反映,才使得夫君想象出这吴江的美景。

作者简介

薛涛

薛涛

唐代四大女诗人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列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传下的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