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明府怀旧山

雍陶 〔唐代〕 雍陶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和孙明府怀旧山》这首诗是雍陶为了与友人所作思乡之诗相和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充满了渴望自由,思念家乡之情,令人产生共鸣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五柳先生(2)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3)

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注释

(1)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

(2)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

(3)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创作背景

作者的一位姓孙而官居县令的友人,在职期间,怀念故乡,写了一首诗《怀旧山》诗,雍陶便写了这首诗唱和。在这首和诗中,他描写了孙明府自己深感身受官职的拘束,不得自由自在,因此有还乡之思,而由人及物,想到自己所养白鹇,关在笼中,也必然有同感,因此打开笼子,将它放了。

文学赏析

《和孙明府怀旧山》前两句以著名的隐士和诗人陶渊明比拟孙明府。陶渊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经一度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习惯于遵守官场礼节,厌倦世俗礼法,很快就辞官归隐了。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五柳先生的生平境况,实际上作者却只是灵活地运用了陶渊明这个典故,暗指孙某之出任明府,也不过是偶然的事,终究还是会如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的。

第三句写其见月思归,月挂中天,千里可共,故对月而思异地或家乡的月下亲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个“秋”字点明了创作诗篇时的时间,让人立刻就联想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中秋节的月亮更是代表着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学中,月亮已成为一个传统的意象,象征着亲人团聚,家庭团圆,这种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节尤为突出。在前面读过的许多诗中,已经屡见,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与之相比,这一句乃是平淡无奇的常语,但接以末句,则成为点睛之妙。由于自己思乡,起而开笼放鸟,构思出人意外。这就连平淡无奇的上句也显得非如此写不可了,若不是见月思乡,怎么又能联想到白鹇了,所以说,上句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坚实的铺垫,这一拙一巧,对比鲜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创作的深厚功力。白鹇关在笼中,孤单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乡,想到白鹇之寂寞。万物皆有归宿,生灵都有真情,既然自己与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团聚,何不成全其他生灵回归故乡呢。这里写孙某对白鹇的同情,为它设身处地着想,事实上却是以物喻人,“放白鹇”这一件小事,却暗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便是作者对孙某的同情,这一层意思从孙某所作的《怀旧山》诗中可知,从作者创作的意图亦可知,这层意思,在此得到了升华。

第二层,便是作者对自己的同情,诗人的眼泪,一半为所写的对象而流,另一半则是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羁旅他乡,思乡之情犹盛,作者又何尝不想做一只白鹇,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呢?

作者简介

雍陶

雍陶

晚唐诗人

雍陶(805—?),字国钧,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寓居成都。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历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出为简州刺史。与张籍、王建、贾岛、姚合等友善。工诗,多旅游之作。有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