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河伯

屈原 〔先秦〕 屈原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

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九歌·河伯》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此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祭祀河伯的祭歌,歌中没有礼祀之词,而是河伯与女神相恋的故事,大约是以恋歌情歌作为娱神的祭词。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以主祀黄河河神为题,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现出深深的故国之思最终战胜“远逝以自疏”的去国之念的矛盾心态,表现出诗人的爱国的情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游兮九河(2)冲风(3)起兮横波(4)

和河伯畅游在黄河之上,大风吹过河面上扬起层层波浪。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5)

随你乘着荷叶作盖的水车,以双龙为驾螭龙套在两旁。

昆仑(6)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登上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向四处眺望,心绪随着浩荡的黄河飞扬。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7)寤怀(8)

但恨天色已晚而忘了归去,惟河水尽处令我寤寐怀想。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鱼鳞盖屋顶堂上画着蛟龙,紫贝砌城阙朱红涂满室宫。

(9)何为兮水中?乘白(10)(11)文鱼(12)

河伯你为什么住在这水中?乘着大白鼋鲤鱼追随身旁,

与女游兮河之(13)流澌(14)纷兮将来下。

随你河伯一起游弋在河上,浩浩河水缓缓地向东流淌。

交手(15)兮东行,送美人(16)南浦(17)

你握手道别将要远行东方,我送你送到这向阳的河旁。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18)(19)予。

波浪滔滔而来迎接我河伯,为我护驾的鱼儿排列成行。

注释

(1)女:汝,你。

(2)九河:黄河的总名,前人说是黄河到兖州境即分九道,故称九河。

(3)冲风:隧风,大风。

(4)横波:聚起波浪,扬波。

(5)骖螭:四匹马拉车时两旁的马叫“骖”。螭,《说文解字》:“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或日无角曰螭。”据文意当指后者,那么“骖螭”即以螭为骖了。

(6)昆仑:山名,黄河的发源地。今作昆仑。

(7)极浦:水边尽头。

(8)寤怀:寤寐怀想,形容思念之极。

(9)灵:神灵,这里指河伯。

(10)鼋:大鳖。

(11)逐:追随,跟从。

(12)文鱼:有斑纹的鲤鱼。

(13)渚:水边。《国语·越下》:“鼋龟鱼鳖之与处,而鼃(蛙)黾之与同渚。”下注:“水边亦曰渚。”这里泛指水,“渚”当为押韵。

(14)流澌:古代成语,意思就是流水。《楚辞·七谏·沉江》“赴湘沅之流澌兮”等可证。

(15)交手:古人将分别,则相执手表示不忍分离。

(16)美人:指河伯。

(17)南浦:向阳的岸边。

(18)鳞鳞:一本作“邻邻”,如鱼鳞般密集排列的样子。

(19)媵:原指随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护送陪伴。

创作背景

河伯即黄河之神,河神是尊贵的地祗,商周以来一直列入祀典的主要对象,而楚国虽一向十分重视祭祀活动,但早先似乎只祭祀楚国境内的江汉等河。《左传·哀公六年》曾记载这么一件事:“(楚)昭王有疾,卜日:‘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章,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榖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可知春秋时代楚昭王因为黄河不在楚国地望之内,所以不肯祭河伯。而据顾观光《七国地理考》、程恩泽《国策地名考》的考证,战国时楚国的势力范围已达到黄河流域的南侧,故陈子展以为这时“楚国王室祭祀河伯,已经不算违犯‘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的什么大道理,也就是不违犯他们的先代昭王的遗教了。”(《楚辞直解》)不过,也有学者如姜亮夫认为《庄子·秋水》以及《外篇》诸篇皆言河伯事,“则南楚传河伯之事最丰盛,不得以不祀河为说”(《屈原赋校注》)。总之,不论楚祀河伯起于何时,在屈原的时代,确有此事,当可无疑。

拼音版

jiǔ··

yóujiǔchōngfēnghéng

chéngshuǐchēgàijiàliǎnglóngcānchī

dēngkūnlúnwàngxīnfēiyánghàodàng

jiāngchàngwàngguīwéihuái怀

línlóngtángbèiquèzhūgōng

língwèishuǐzhōngchéngbáiyuánzhúwén

yóuzhīzhǔliúfēnjiāngláixià

jiāoshǒudōngxíngsòngměirénnán

tāotāoláiyínglínlínyìng

作者简介

屈原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343—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之子屈瑕后代。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主要代表作品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