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

杜甫 〔唐代〕 杜甫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塑造严武将军治军有方、声威显赫的形象,回顾了其率军成功收复滴博的战绩,更展望了未来夺取蓬婆的雄心壮志,体现了对边防稳固和国家强盛的深切期望。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展现了杜甫绝句中少见的雄壮豪迈之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秋风袅袅(3)高旌(4)玉帐(5)分弓(6)射虏营(7)

缭绕的秋风吹动高高战旗,军帐中分布兵力直指敌营。

已收滴博(8)云间戍(9),更夺蓬婆(10)雪外城。

入云的滴博山已经被收复,覆雪的蓬婆城也即将夺取。

注释

(1)奉和:别人先作诗,自己按原诗题材再作,称为“和”。加“奉”字,表示对原作者的尊敬。

(2)严大夫:即严武。以破吐蕃有功,被封为郑国公。

(3)袅袅:形容秋风轻轻吹过。

(4)高旌:高高飘扬的旌旗。旌,古代旗帜的通称。

(5)玉帐:犹军帐。征战时主将所居的帐幕。

(6)分弓:拉开了弓箭。指布置兵力。弓,指弓箭手。古时兵役的一种。

(7)射虏营:指攻击吐蕃营垒。

(8)滴博:山名,又作“的博”,在今四川维州一带。

(9)云间戍:指滴博戍地之高。

(10)蓬婆:山名,在今四川柘县,因终年积雪,故云“雪外城”。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杜甫经再次镇蜀的严武推荐任节度使府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七月,严武率部西征;九月,破土蕃七万余众于当狗城(今四川理番县东南),“连拔其数城,攘地数百里”(《资治通鉴》)。严武豪情满怀,赋《军城早秋》一绝。杜甫与严有交往,并同样有感于此,于是便奉和写下《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这首诗。

文学赏析

《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这首诗既对严武的才略大加敬佩和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希望边防巩固、严防外族入侵的愿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事国运的关切和富国强兵的祝愿。

首句通过秋风吹拂高高的战旗,暗示军纪严明,声威雄壮。次句由室外的景物描写转入中军帐内的运筹帷幄,大军待发。接着由上两句战前侧面描写转入正面颂扬严武的战绩:你率领的军队既已收复了高入云端的滴博这个地方,那么再夺取大雪山一带的蓬婆,就更不在话下了。与严武原作《军城早秋》相比,从构思说,两诗前两句都是写战前,严诗写汉关和西山,杜诗则写唐军营的情况;严诗后两句用“更催”、“莫遣”写军情紧迫,杜诗用“已收”、“欲夺”不仅有事实(第三句) ,还有想象和期望(第四句),而且选用“滴博”和“蓬婆”两个荒寒的远地,作进一层的具体描写。这首诗气势飞动,充满激情,雄壮豪迈,表现出杜甫绝句的另一风格。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