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苏轼 〔宋代〕 苏轼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第二首描绘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万人鼓噪(1)(2)吴侬(3),犹(4)浮江老阿童(5)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6)在浪花中。

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注释

(1)鼓噪:击鼓呼叫。慑吴侬,使吴人震慑。

(2)慑:恐惧。

(3)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

(4)似:一作“是”。

(5)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6)浑:全。

创作背景

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是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中国沿海潮沙,以钱塘江海潮最为壮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这组七绝,是其中的名作。

拼音版

yuèshíkàncháojué··èr

wànrénzàoshènóngyóujiānglǎoātóng

shícháotóugāoyuèshānhúnzàilànghuāzhō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