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民》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真切深刻地体现了此时此地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河北(1)民,生近二边(2)长(3)苦辛。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4)官家(5)事(6)夷狄(7)。
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大旱千里赤(8),州县(9)仍催给(10)河役(11)。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老小相依来就南(12),南人丰年自无食。
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14)。
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汝生不及贞观(15)中,斗粟数钱(16)无兵戎(17)!
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1)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2)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3)长:长期。
(4)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
(5)官家:指朝廷。
(6)事:供奉。
(7)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8)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
(9)州县:指地方官府。
(10)给:应承,负担。
(11)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12)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13)悲愁天地白日昏: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14)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15)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16)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
(17)兵戎:指战争。
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州县官衙敲诈勒索,百姓苦不堪言,遇到天灾,更无法生存。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河北民》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