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1)终欲付何人?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当时黮暗(2)犹承误(3),末俗(4)纷纭更乱真。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5),丹青(6)难写是精神。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区区(7)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8)。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1)行藏:行止,指事迹。
(2)黮暗:昏暗,不清楚。
(3)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
(4)末俗:后世的习俗。
(5)粹美:指精华。
(6)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7)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8)独守千秋纸上尘:意为俗儒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元丰八年(1085)。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