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醉高歌·感怀》是元曲作家姚燧创作的组曲,共四支小令。第一支曲子是思归之作,抒写作者人到晚年迫切的思归之情;第二支曲子表达对人生无常,好景难久的生命感受;第三支曲子是送别之作,先以苍茫的江景衬托离情,后写送行人唱曲表达离别的哀伤;第四支曲子通过描写白居易的故事,抒发羁旅行役的惆怅之情。全曲多用衬托手法,咏古抒怀,情韵绵邈,委婉深沉,简淡古雅。
十年(1)燕月歌声(2),几点吴霜(3)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4),已在(5)桑榆暮景。
十年京城观赏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是白霜点点。西风吹起,兴起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人世的盛衰穷达就如三更时分枕上的一场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只有在戏里实现。人生如梦幻如泡影,有哪个人能够在危难来临之前自我反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
十年旧剑长吁(8),一曲琵琶暗许(9)。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弹一曲琵琶行心灵达到默契境界。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1)十年:并非实数,言其多年。
(2)燕月歌声:用战国时荆轲的掌故。《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此句写作者在京城中意气纵横的生活。燕,指元京城大都。
(3)吴霜:一说“吴霜”即指江南的寒霜。霜:喻指白发。
(4)西风吹起鲈鱼兴:用西晋张翰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此处作宾语,指思念故乡。
(5)已在:一作“晚节”。
(6)桑榆晚景:原指日落景象。此处喻年老。《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7)书剑:代指文人的游宦生涯。
(8)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
(9)暗许:暗中许诺。
《醉高歌·感怀》这组曲子约作于姚燧临近七十岁时。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姚燧出任江东廉访使。当时他已年逾花甲,几经宦海风波,辗转于北方、南方,历尽风霜雨雪,悲欢离合,早已厌倦了这种宦游生活。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姚燧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想必到九江巡视,之后有感而作《醉高歌·感怀》。这四首曲子或不作于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