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宋诗》中。此诗前两句讲古代圣贤为政的风格:取信于民。后两句则对商鞅能取信于民和坚决镇压复辟势力,从而使得变法胜利推行的精神进一步颂扬。这首诗不是讲商鞅变法的实际内容,而是讲推行变法的风格;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也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旗帜鲜明地赞扬了商鞅。全诗以议论说理为主,言简意丰,中肯有力。
自古驱民(1)在信诚(2),一言为重百金(3)轻。
自古以来统治人民在于信诚,一言为重百金为轻立法严明。
今人(4)未可非(5)商鞅,商鞅能令(6)政(7)必(8)行。
如今的儒士不要任意诋毁商鞅,商鞅能使法令政策坚决施行。
(1)驱民:驱使、役使百姓。
(2)信诚:诚实守信。
(3)百金:泛言其多。秦以一镒(二十两)为一金。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4)今人:指宋朝的大地主顽固派和道学家。
(5)非:诋毁,诽谤。
(6)令:使得,做到。
(7)政:指政策、法令。
(8)必:必定。
据宋人陈了翁《四明尊尧集》记载,王安石曾问宋神宗:秦孝公能“择术济事”(采用商鞅的建议),皇上比他怎样?可见,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变法。为此,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纷纷攻击商鞅,其实际矛头是指向王安石。于是,约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写了《商鞅》这首诗来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