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贾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借贾谊的不幸命运,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忧虑。前四句咏史,写贾谊遭遇之不幸。首联道其才学,年少而明悉天下治乱。颔联言其性格,忧国忧民,坚持立场,突出了贾谊形象的最主要特点。后四句伤今。颈联以为贾谊可为异代知音,而现实中罕有其匹,微露孤独之感。尾联则将情感直推向上,呈现悲愤色彩。全诗以前半映衬后半,以历史映衬现实,以贾谊映衬自身,看似曲折,实则主旨分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汉有洛阳子(1)少年(2)明是非(3)

西汉初期有个洛阳人,少年就能辨明是和非。

所论(4)感慨(5),自信肯依违(6)

痛陈时政慷慨又激烈,坚信自己不肯乱追随。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如果古人现在都复活,今天我们究竟要跟谁?

应须(7)蹈东海(8),不但涕沾衣(9)

与其跟着鲁仲连跳海,不如效法贾谊的行为。

注释

(1)洛阳子:贾谊是洛阳人,故称“洛阳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少年:指贾生入仕时颇为年轻。

(3)明是非:明辨是非。

(4)所论:指贾谊《陈政事疏》等论著。

(5)感慨:慷慨激昂。

(6)肯依违:哪肯依违两可。

(7)应须:如要的意思。

(8)蹈东海:投海而死。

(9)涕沾衣:眼泪沾湿了衣裳。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秋,王安石以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任前,曾屡辞。《上皇帝万言书》就是此时所作。据洪迈《容斋四笔》卷四载,书上,“富(弼)韩(琦)二相公在相位,读之不乐”。仁宗最终也没有采纳王安石的改革意见。《贾生》这首诗正是王安石借西汉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的不幸命运,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忧虑。

拼音版

jiǎshēng

hànyǒuluòyángshàoniánmíngshìfēi

suǒlùnduōgǎnkǎixìnkěnwéi

zhěruòzuòjīnrénshuíguī

yīngdǎodōnghǎidànzhān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