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借贾谊的不幸命运,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忧虑。前四句咏史,写贾谊遭遇之不幸。首联道其才学,年少而明悉天下治乱。颔联言其性格,忧国忧民,坚持立场,突出了贾谊形象的最主要特点。后四句伤今。颈联以为贾谊可为异代知音,而现实中罕有其匹,微露孤独之感。尾联则将情感直推向上,呈现悲愤色彩。全诗以前半映衬后半,以历史映衬现实,以贾谊映衬自身,看似曲折,实则主旨分明。
汉有洛阳子(1),少年(2)明是非(3)。
西汉初期有个洛阳人,少年就能辨明是和非。
所论(4)多感慨(5),自信肯依违(6)?
痛陈时政慷慨又激烈,坚信自己不肯乱追随。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如果古人现在都复活,今天我们究竟要跟谁?
应须(7)蹈东海(8),不但涕沾衣(9)。
与其跟着鲁仲连跳海,不如效法贾谊的行为。
(1)洛阳子:贾谊是洛阳人,故称“洛阳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少年:指贾生入仕时颇为年轻。
(3)明是非:明辨是非。
(4)所论:指贾谊《陈政事疏》等论著。
(5)感慨:慷慨激昂。
(6)肯依违:哪肯依违两可。
(7)应须:如要的意思。
(8)蹈东海:投海而死。
(9)涕沾衣:眼泪沾湿了衣裳。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秋,王安石以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任前,曾屡辞。《上皇帝万言书》就是此时所作。据洪迈《容斋四笔》卷四载,书上,“富(弼)韩(琦)二相公在相位,读之不乐”。仁宗最终也没有采纳王安石的改革意见。《贾生》这首诗正是王安石借西汉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的不幸命运,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