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师东

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随师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诗中作者托古讽时,讽刺唐廷讨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军事、政治腐败现象。诗的前两句说,东征日调发黄金万两,竭中原之力,以买斗志之心。三四句写军令不严,失机不坐,欺蒙报捷。五六句并指出,诸将之跋扈邀赏,其源盖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辅不得其人,盖内无鸑鷟(贤人),故外有鸱鸮(割据枭雄)。最后两句说,一将成功而致枯万骨,况功未成而先枯万骨,悲痛至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东征(1)日调(2)万黄金(3)几竭中原(4)买斗心(5)

潮廷滥施厚赏收买诸将,中原的财富几乎搜利光。

军令未闻诛马谡(6),捷书惟是报孙歆(7)

诸离亮斩马谡军令不见,谎报杀死孙歆以邀厚赏。

但须鸑鷟巢阿阁(8)岂假(9)鸱鸮(10)泮林(11)

只要是贤臣在朝来执政,怎能让藩镇割据逞凶狂。

可惜前朝(12)玄菟郡(13),积(14)(15)阵云(16)深。

沧州景州地区战云密布,枯骨已成堆肃杀又荒凉。

注释

(1)东征:指讨伐叛将李同捷的战争。

(2)日调:每天征调。

(3)万黄金:形容征调财物之多。

(4)几竭中原:几乎竭尽中原的财富。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

(5)买斗心:指用犒赏来收买、换取将士们的斗志。

(6)马谡:三国时蜀国将领。228年,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为前锋。马谡违反军事部署,失守街亭。诸葛亮按军法挥泪斩马谡了,并自请贬官三级,以示自责。

(7)孙歆:三国时吴国都督。280年,晋伐吴。晋将王濬谎报战功,说己经斩得孙歆首级。后来晋将杜预俘获孙歆,解送洛阳后,才揭穿了事实真相。

(8)鸑鷟巢阿阁:比喻贤人在朝执政。鸑鷟,凤凰的别名,这里借喻贤臣。阿(ē)阁,四面有栋梁和曲檐的楼阁,这里借指朝廷。古人认为,凤凰飞集于阿阁,朝廷就会有贤相,天下就能太平。

(9)岂假:怎能容让。

(10)鸱鸮:猫头鹰,古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这里喻指叛乱者。鸱鸮在泮林,语出《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鸽,集于拌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11)泮林:泮宫旁的树林。西周诸侯国设立的高等学府叫泮宫。

(12)前朝:指汉朝。

(13)玄菟郡:汉代设置的郡,属幽州。郡治在今辽宁省沈阳市附近。这里借指李同捷据以叛乱的沧州、景州地区。

(14)骸:尸骨。

(15)莽:密生的草,这里形容尸骨成堆,密如草丛。

(16)阵云:战云,杀气。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李唐王朝的北方基本上被藩镇所控制。实行割据的藩镇,在本境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封建军阀王国。有的是父子兄弟自相继承,有的是擅杀统帅而自代其职,有的是唆使部下拥戴,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这种分裂国家、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叛乱,几乎贯穿于李唐王朝中后期大约二百年的历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横海镇(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县)节度使李全略死,他的儿子李同捷自称留后,盘据沧、景二州叛乱。文宗大和元年(827)朝廷才调发各路军将进讨。由于军政腐败,战事旷日持久,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财,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痛苦,直至大和三年(829)才初步平定。这年十一月,李商隐应聘为天平军节度使巡官,随同节度使令狐楚赴郓州(今山东郭城),沿途目睹了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写了这首诗。因诗人是由洛阳去郡城,所以题为“随师东”。写《随师东》这首诗的时侯,诗人年仅十七岁。

拼音版

suíshīdōng

dōngzhēngdiàowànhuángjīnjiézhōngyuánmǎidòuxīn

jūnlìngwèiwénzhūjiéshūwéishìbàosūnxīn

dànyuèzhuócháoējiǎchīxiāozàipànlín

qiáncháoxuánjùnháichéngmǎngzhènyúnshēn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