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周郑交质》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讲述了在西周灭亡后,诸侯迎立天子东迁,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东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但是由于后来周平王又宠信他人,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以致后来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这篇散文引经据典,辞采纵横而又风韵悠然。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1)。王贰于虢(2),郑伯(3)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4)。王子狐(5)为质于郑,郑公子忽(6)为质于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王崩(7),周人将畀(8)虢公政。四月,郑祭足(9)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10)之禾。周郑交恶。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11),质无益也。明恕(12)而行,要(13)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14)之?苟有明信(15),涧溪沼沚(16)之毛,蘋(17)蘩(18)蕴藻(19)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22)行潦(23)之水,可荐(24)于鬼神,可羞(25)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18)》、《采蘋(17)》,《雅》有《行苇》、《泂酌》(27),昭(28)忠信也。”
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1)卿士:周朝执政官。
(2)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3)郑伯: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
(4)交质:交换人质。
(5)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
(6)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7)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8)畀:交给。
(9)祭足:即祭仲,郑大(dà)夫。
(10)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11)中:同“衷”,内心。
(12)明恕:互相体谅。
(13)要:约束。
(14)间:离间。
(15)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16)沼沚:沼,池塘。沚,水中小洲。
(17)蘋:浮萍,生在水面,形似莼菜,可食。
(18)蘩:白蒿。
(19)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
(20)筐莒: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莒。
(21)锜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錡,无足为釜。
(22)潢污:低洼处不流动的死水。积小水为潢,水不流为污。
(23)行潦:行,为“洐” 的假借字,指沟水。潦,为雨后道路暂积之水,二者皆为可流动的活水。
(24)荐:享祭,祭祀。
(25)羞:意同“荐”,意为进献。
(26)《采蘩》、《采蘋》:均为《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篇名,本文则取二诗不嫌物薄之意。
(27)《行苇》、《泂酌》:均为《诗经·大雅·民生之什》中的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28)昭:表明。
在自春秋起始的东周,从平王东迁立国,就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为了达成妥协,周平王和郑庄公,居然采用了交换质子这一手段。而这一手段并没有奏效。以上就是该文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