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尊师归嵩山

王维 〔唐代〕 王维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送方尊师归嵩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仙官(1)欲往九龙潭(2)旄节朱幡倚(3)石龛(4)

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山压天中半天上(5)洞穿江底出江南(6)

嵩山很高,像在半天里。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像个大水洞,一直通到江南去。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7)忽成(8)

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山上的水汽,在夕阳返照时,现出美丽的翠色。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9)苏耽(10)

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注释

(1)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

(2)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

(3)旄节朱幡倚:旄(máo)节、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旄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朱幡(fān):红色长幅下垂的旗。

(4)石龛: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5)山压天中半天上: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6)洞穿江底出江南: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7)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8)岚:山林中的雾气。

(9)衡岳:指南岳衡山。

(10)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

创作背景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左右,王维在洛阳任右拾遗之后。方尊师将归嵩山,王维写下《送方尊师归嵩山》此诗为他送别。

文学赏析

《送方尊师归嵩山》首联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

颔联和颈联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尾联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送仙官归山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由于对方尊师的敬重,诗人多方渲染铺陈,写得很庄重,很热闹,很有气势。二、三两联对仗工整,富于表现力,给全诗带来一种神奇、美妙的仙情道意,而尾联的巧妙用典,又能引起诸多的玄思和奇想。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诗佛)

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