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送方尊师归嵩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仙官(1)欲往九龙潭(2),旄节朱幡倚(3)石龛(4)。
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山压天中半天上(5),洞穿江底出江南(6)。
嵩山很高,像在半天里。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像个大水洞,一直通到江南去。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7)忽成岚(8)。
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山上的水汽,在夕阳返照时,现出美丽的翠色。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9)送苏耽(10)。
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1)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
(2)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
(3)旄节朱幡倚:旄(máo)节、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旄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朱幡(fān):红色长幅下垂的旗。
(4)石龛: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5)山压天中半天上: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6)洞穿江底出江南: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7)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8)岚:山林中的雾气。
(9)衡岳:指南岳衡山。
(10)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左右,王维在洛阳任右拾遗之后。方尊师将归嵩山,王维写下《送方尊师归嵩山》此诗为他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