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才写到诗人自己。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流莺(1)漂荡复参差(3),度陌临流不自持(4)。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
巧啭(5)岂能无本意?良辰(6)未必有佳期(7)。
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8)。
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
曾苦伤春(9)不忍(10)听,凤城何处有花枝(11)。
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1)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一说莺声圆转流滑,故称流莺。
(2)飘荡:飘泊无定;流浪。唐杜甫《羌村》诗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3)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4)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
(5)啭:鸟宛转地鸣叫。
(6)良辰:好时光。莺啼正值暮春,所以称“良辰”。
(7)佳期:美好的时光。
(8)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9)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春,一作“心”。
(10)忍:一作“思”。
(11)凤城何处有花枝: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流莺》此写作年份不易确定。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系此诗为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长安之作。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大中三年(849年)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