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所写的一首词,此词颂扬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抒发了作者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上片写大禹当年风尘劳苦,疏浚河道,使人免遭水灾,而鱼亦得游深渊;下片写日落浪东去,到此不只为了眼眺望远景,而是心怀大禹治水对后世的贡献之功。全词紧扣“尘表”铺写,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悠悠万世功,矻矻(4)当年苦。鱼自入深渊(5),人自居平土(6)

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7),我自思量禹。

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注释

(1)生查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2)京口郡治:宋代镇江府的官署设在京口,故称京口郡治。

(3)尘表亭:镇江亭名,下临长江,今不存。

(4)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5)深渊:深水。

(6)平土:平地。

(7)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岸边。

创作背景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此词当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春至开禧元年(1205)夏之间。嘉泰四年,辛弃疾奉密旨,出任镇江知府,扼守战略要冲,并为北伐做准备。这首词是他到任之初,为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内的尘表亭而题写的作品。

文学赏析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此词为追忆颂扬夏禹之作。上片追忆夏禹万世不朽的治水功业,称赞其有利于百姓和鱼鸟的作为。下片转赋眼前景色,红日白浪,交相辉映,西沉东去,流逝不止,隐含古人不见、功绩千古之意。结韵即景思人,扣合称颂夏禹的情思,隐含在大禹精神激励下重整山河之志。

按理说,登临尘表亭如此高耸的山亭,自应细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如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这纵横高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地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夏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过片“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地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片高、远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上片,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此词语意简洁明快。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居高临远,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