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三首·其二

杜甫 〔唐代〕 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望岳三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失意之作。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一朝不慎获罪被贬,因此诗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这首诗首联点明仰望华山之意,写出了华山的崇高和尊严;颔联写诗人极想攀登华山,营造了神话境界;颈联写华山险峻难登;尾联以景抒情,写欲到华山绝顶求仙问道,以排遣内心苦闷,发出心灵深处的深沉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西岳(1)崚嶒(2)竦处(3)尊,诸峰罗立(4)似儿孙。

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

安得仙人九节杖(5),拄到玉女洗头盆(6)

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

车箱(7)入谷无归路,箭栝(8)通天有一门(9)

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10)真源(11)

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注释

(1)西岳:即华山。

(2)崚嶒:高耸突兀。

(3)竦处:高崇之处。

(4)罗立:分布。

(5)九节杖:《列仙传》载,王烈授赤城老人九节苍藤竹杖,拄此杖而行,马不能迫。

(6)洗头盆:《集仙录》载,明星玉女居华山祠,祠前有五个石臼,称王女洗头盆,盆中水色澄碧;不溢不耗。

(7)车箱: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8)箭栝:箭的末端,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缺口处,此处代指箭杆。用以形容峡谷的窄直。

(9)一门:华山上有南天门,“一门”应指此。

(10)白帝:古代专说少昊为白帝,白帝是主管西方的天帝。道家认为华山属白帝管辖。

(11)真源:成仙之道。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郁闷,他经常眺望西岳华山,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诗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拼音版

wàngyuèsānshǒu··èr

西yuèléngcéngsǒngchùzūnzhūfēngluóérsūn

ānxiānrénjiǔjiézhàngzhǔdàotóupén

chēxiāngguījiànguātōngtiānyǒumén

shāodàiqiūfēngliánglěnghòugāoxúnbáiwènzhēnyuán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