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召南·江有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诗,诗中主人公纠结着丰富的、多重的情感,或可能反映的是北方南来的一些男人在婚姻上薄幸。全诗三章,每章五句,形式整齐,结构严谨,用字精审,笔法自然,语言浅近,达到了精工与自然、深入与浅出的完美结合,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江(2)有汜(3),之子归(4),不我以(5)!不我以(5),其后(6)也悔。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没有我相伴相陪你,终有一天你会懊悔。
江有渚(7),之子归,不我与(8)!不我与(8),其后也处(9)。
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在没有我的日子里,祝你平安岁月静好。
江有沱(10),之子归,不我过(11)!不我过(11),其啸也歌(12)。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来看望我。虽然我们不再相逢,愿你好日子歌里过。
(1)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四篇。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2)江:长江。
(3)汜: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
(4)归:荣归故里。妇人谓嫁曰归。
(5)不我以:不带我。以,带着。
(6)后:以后。
(7)渚:水中小洲。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水中小洲曰渚,洲旁小水亦称渚。”
(8)不我与:不与我相聚。
(9)处:忧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处’,假借为‘癙’,实为‘鼠’。”
(10)沱:长江的支流名称。一说与“汜”“渚”同义。
(11)过:过访,过问,引申为告知,顾及。一说度。
(12)啸也歌:即“啸歌”,因内心痛苦而发出且哭且诉的悲声。啸,号歌,长歌,抒发内心悲苦的表现。闻一多《诗经通义》:“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
《召南·江有汜》这是一首弃妇的哀怨诗。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商人妇。古代有一夫多妻制,商人在经商的地方娶了妻或妾,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以自我安慰。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
历来对此诗的解释不一。或以为是媵妾因受正妻排斥、不能陪嫁而作,“之子”指正妻(见《毛诗》小序);或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之子”指薄情的丈夫,但认为“啸歌”者是弃妇,所谓“啸歌”是弃妇自我排遣的一种表现(方玉润《诗经原始》)。这些解释都与原诗的实际不合。
诗前原有小序:“《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郑笺》:“妇人谓嫁曰归……嫡与己异心,使己独留不行”;唐·孔颖达:“嫡妻往归之时不共我以俱行”(以上均见《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是时汜水之旁,媵有待年于此,而嫡不与之偕行,其后嫡被后妃夫人之化,乃能自悔而迎之”(《诗集传》)。清陈奂进一步将之具体化为“美媵”,“媵有贤行,能绝嫡之嫉妒之原故美之。诗录《江有汜》,其犹《春秋》美纪叔姬与嫡”(《诗毛氏传疏》)。
以上各家注解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没有跟随“嫡妻”“同归”(即同嫁)的“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