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梦

曹雪芹 〔清代〕 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菊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诗的前半部分,“和云伴月不分明”,已经有些不祥之意;“登仙非慕庄生蝶”,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篱畔秋酣(1)一觉清(2),和云伴月不分明(3)

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4)忆旧(5)还寻陶令盟(6)

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睡去依依随雁断(7),惊回故故(8)恼蛩鸣(9)

睡去以后,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10)无限情。

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注释

(1)秋酣:秋菊酣睡。

(2)一觉清:形容梦境清幽。

(3)不分明:说明梦境依稀恍惚。

(4)庄生蝶:庄生,即庄周,又叫庄子。

(5)忆旧:怀念过去。

(6)陶令盟:与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结为盟友。

(7)睡去依依随雁断: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依依:留恋不合。随雁断:(梦境)随着归雁的远去而中断。

(8)故故:常常,时时。

(9)恼蛩鸣:对蟋蟀的呜叫感到烦恼。

(10)衰草寒烟:秋天的枯草和冷烟。表示凄凉的秋景。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菊梦》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菊花诗会,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为着突现林黛玉的诗的才能,曹雪芹把菊花诗里的最好的篇章记在她的名下。 《咏菊》、《问菊》、《菊梦》这三篇诗的情调,是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的。菊花诗是内容低于形式,艺术性超过思想性,这是一切处于崩溃时期的剥削阶级诗歌的共同特点。菊花诗属于封建末代的没落的诗歌艺术,这些诗只能反映封建统治衰败。

拼音版

mèng

pànqiūhānjiàoqīngyúnbànyuèfēnmíng

dēngxiānfēizhuāngshēngdiéjiùháixúntáolìngméng

shuìsuíyànduànjīnghuínǎoqióngmíng

xǐngshíyōuyuàntóngshuíshuāicǎohányānxiànqíng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