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苏轼 〔宋代〕 苏轼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先写友情难舍之意,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下阕通过写劝酒、人事,表现了相别时的痛苦难舍之情,以及词人对友谊的珍惜。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1),尚飘轻雪?君过春来(2)组绶(3),我应归去(4)泉石(5)。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谁说老天爷无情,老天爷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春天到了,天气渐渐变暖,因为什么,早晨还飘着雪花。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机会,一定会青云直上。我则应当告老还乡。恐怕隔一段时间,再想举杯共饮时,但远隔云山,再也无缘相会了。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6)双睫。但莫遣新燕(7)却来时,音书(8)绝。

这种复杂的世事,都很难断定怎样发展,谁能知道你我今后是怎么样呢?即使我们今后会有举杯共饮致使,即使两方都还健在,但恐怕我们到那时都已白发苍苍了!我们为什么要放过这一醉方休的良机呢?这样的挚友欢饮,实在太难寻求了。我们用不着向倾心爱慕的友人倾诉离别之苦,话未出口,双眼已满含泪水,睫毛上挂上了滴滴泪珠。你要来信,我要回音,鱼书往还,友情永存。

注释

(1)底事:就是“何事”、“为什么”。

(2)纡:系,结。

(3)组绶:官员系玉的丝带。

(4)耽:沉溺,入迷。

(5)泉石:山水,这里指归隐之地。

(6)凝:聚集,集中。

(7)新燕:来信。

(8)音书:音讯,书信。

创作背景

由于苏轼“口快笔锐”,指陈时弊,敢于爽直地发表政治见解,所以屡遭挫折、外放,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一路上留下许多书法感慨的诗词。熙宁九年(1076),文安国(即文勋,庐江人,官太常府寺丞,工于篆书)因事来密州,两人情投意合,深谈契机,正月十三日,文安国还朝,苏轼设宴相送而有《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此作。

拼音版

mǎnjiānghóng··zhēngyuèshísānsòngwénānguóhuáncháo

tiānqíngtiānjiěduōqíngliúchūnxiàngnuǎnzhāoláishìshàngpiāoqīngxuějūnguòchūnláishòuyīngguīdānquánshíkǒngshíhuái怀jiǔxiāngyúnshān

shìshìnánrénzòngjiàntóuyīngbáigèngzuìhuānnánxiàngjiārénhènlèizhūxiānníngshuāngjiédànqiǎnxīnyànquèláishíyīnshūjué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