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苏轼 〔宋代〕 苏轼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先写友情难舍之意,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下阕通过写劝酒、人事,表现了相别时的痛苦难舍之情,以及词人对友谊的珍惜。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1),尚飘轻雪?君过春来(2)组绶(3),我应归去(4)泉石(5)。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谁说老天爷无情,老天爷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春天到了,天气渐渐变暖,因为什么,早晨还飘着雪花。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机会,一定会青云直上。我则应当告老还乡。恐怕隔一段时间,再想举杯共饮时,但远隔云山,再也无缘相会了。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6)双睫。但莫遣新燕(7)却来时,音书(8)绝。

这种复杂的世事,都很难断定怎样发展,谁能知道你我今后是怎么样呢?即使我们今后会有举杯共饮致使,即使两方都还健在,但恐怕我们到那时都已白发苍苍了!我们为什么要放过这一醉方休的良机呢?这样的挚友欢饮,实在太难寻求了。我们用不着向倾心爱慕的友人倾诉离别之苦,话未出口,双眼已满含泪水,睫毛上挂上了滴滴泪珠。你要来信,我要回音,鱼书往还,友情永存。

注释

(1)底事:就是“何事”、“为什么”。

(2)纡:系,结。

(3)组绶:官员系玉的丝带。

(4)耽:沉溺,入迷。

(5)泉石:山水,这里指归隐之地。

(6)凝:聚集,集中。

(7)新燕:来信。

(8)音书:音讯,书信。

创作背景

由于苏轼“口快笔锐”,指陈时弊,敢于爽直地发表政治见解,所以屡遭挫折、外放,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一路上留下许多书法感慨的诗词。熙宁九年(1076),文安国(即文勋,庐江人,官太常府寺丞,工于篆书)因事来密州,两人情投意合,深谈契机,正月十三日,文安国还朝,苏轼设宴相送而有《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此作。

文学赏析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词一开始,便写友情难捨之意:「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是借「天气」写「人情」。说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岂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这是借景抒情的曲致,深婉而又自然之笔。为了说明天的」多情留客「之意,接着又一反问:」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是呀,正月里来是新春,正月中旬,春讯已报,为什么不早不晚,就在文安国决定还朝的时候,天一亮就飘起雪来了呢?这不分明是天也很多情地劝客莫归吗?话不在多,而在情衷;语不在华,而在恰切。只此两句,便借节侯异象申足了留客之意。

但客人毕竟要如期还朝的,所以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君遇时来纤组授,我应老去寻泉石。」上句是实意真清而带对时政的隐讽,下句是纯粹的牢骚。不说做宫而说腰繫绶带(官员繫玉的丝带),这就把抽象的祝愿具体形象化了。但说「纡组绶」得等到「遇时来」(政治昌明)方可,这就含有对时政的讥讽了。至于说自己要归休泉石,去过隐居生活,这牢骚就更深了。词人曾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许(《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绝非说大话,而是道其真智,言其实情。但现实却硬逼着他走,「······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静夜无尘》)的道路。这是因现实所逼,在这送别友人之际,词人便一吐其苦,而发出「我应归去寻泉石」的牢骚。这里应注意一个「应」字,「应」是忖度之词,是坎坷中无可奈何之想,意思是除非现实逼我无路可走,我还是轻易不肯走这条「不食人间烟火」的消极道路的。虽然词人毕竟是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但复杂的现实又很难说不逼他走这条归隐之路,所以接下去说:「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山隔。」这里应注意一个「恐」字,恐怕如何,即不愿如何,此字道出了「云山隔」非其本愿。因而可以说,上阕是以送客叙友倩为主,但也有借送客而述怀的成分,而述怀中虽有「寻泉石」、「云山隔」等想归隐的字句,但寻绎词旨,这些都是送别中的一些激愤之词,牢骚之语。这是词人那种高尚人格、进取精神与现实相矛盾的反映,是词人「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而又不得实现的变态反映。

词虽分上下两阕,但上下阙之间确实意脉贯通、语气相连的。因而下阕一开头边说「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浮世事,俱难必」六字写出了「咄咄怪事出」、「人问底事无」的现实,抒发了真理难寻、直士难作、壮志难伸而又不甘苟且从流的痛苦和牢骚;而後六个字,又写出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痛切之苦,同时,它又巧妙的把话题归回到送客劝酒的正题上来。「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这里是说,老朋友,我们还是举大杯痛饮吧!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味道,大有宁做酒中仙,不为名利客的感慨。

为了让友人多饮几杯,故不做悲酸语,而写旷达情:「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当劝别人不比痛苦之时,也正是自己心中酸楚之时,因此,词人虽写的是旷达之语,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相别时共有的痛苦难捨之情。「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词人非正面说,而是以反话出之,这就更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友谊的珍惜、主动、迫切感。同时,按密州的「节候」说,属于农谚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区域。按正常年份,正月十三,尚属「数六九」之末,但十天之後,便属「新燕」飞来的「八九」,诗人不说「你到京就马上来信」,而以「新燕」云云,这就把抽象的思想变成了有时空感、形象感、有韵味的艺术语言,很是新美。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