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广陵于马上作

曹丕 〔魏晋〕 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至广陵于马上作》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征东吴军至广陵时创作的抒怀言志诗,此诗写曹丕到广陵视察军营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描写了军容的强盛,又告诚将士固守阵地,兴农筑室,以达到不战而屈敌兵的目的。全诗援古例今,气势雄壮,语言豪迈纵横,用典多而恰切,无滞累之感,在曹丕诗中算是较好的一首。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1)

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

戈矛成山林,玄甲(2)耀日光。

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3)

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

不战屈敌虏(4)戢兵(5)称贤良。

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

古公(6)宅岐邑,实始翦殷商(7)

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

孟献(8)虎牢(9),郑人惧稽颡(10)

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

充国(11)耕殖(12)先零自破亡(13)

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

兴农淮泗(14)间,筑室都徐方(15)

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

量宜运权略(16)六军(17)咸悦康(18)

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

岂如东山诗(19),悠悠多忧伤。

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注释

(1)汤汤:大水急流貌。

(2)玄甲:即铠甲。玄,青黑色。“戈”一作“霜”。

(3)一苇可以航:语取《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

(4)不战屈敌虏:一作“不战能屈敌”。

(5)戢兵:收藏兵器。

(6)古公:周太王,古代周族的首领,传说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戎狄为争地而攻古公所居豳(bīn)地,古公迁居于岐山下,建筑城郭家室,人多归之,遂使周兴。

(7)实始翦殷商:即言古公在岐山开发经营,为后来殷做了准备。

(8)孟献:“献”,《御览》又作“子”,即孟献子,春秋鲁国大夫,有贤能。

(9)虎牢:城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

(10)稽颡:跪拜,古代一种请罪的礼节。稽,叩头至地。颡,额头。

(11)充国:使国家富强。

(12)耕殖:即耕植,这里指发展农业,农业为富国之本。

(13)先零自破亡:言如果不重视农业,使农耕凋敝,那是自我破亡之路。

(14)淮泗:指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淮河、泗水流域。

(15)筑室都徐方:此句言在淮泗间开发农耕,恢复经济。徐方:古国名,在今安徽省泗县。

(16)量宜运权略:量宜运,又作“量运宜”。意为在战略上能适时度量,运筹得当。

(17)六军:此泛指军队。

(18)咸悦康:都能安康喜悦。

(19)岂如东山诗:意为哪里像《诗经·豳风·东山》诗中所讲的那样。《东山》诗描写了当时士兵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复员后田园荒芜,难见亲人。

创作背景

《至广陵于马上作》此诗作于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冬十月。曹丕称帝后,对内修明政治,巩固统治,对外伐吴征蜀,力求一统天下。尽管孙权曾多次遣使“称藩”,但不久又叛;诸葛亮据蜀,更是难以劝归,故丕多次出征。据《三国志·魏书·魏文帝纪》,黄初五年(224)八月,亲征吴,九月抵广陵,但未战而返。曹初六年(225),曹丕再次征吴,“以舟师自谯循涡入准”,冬十月,“行幸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万里。是岁大寒,舟不得入江,乃引还”。《吴书·吴主传》黄武四年裴松之注引《吴录》云:“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余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裴注《魏书·文帝纪》载帝于马上作诗,即此诗。裴注引《魏略》载曹丕《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豚军士,”此意与诗中“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同。由此观之,此诗作于黄初六年(225)。

拼音版

zhìguǎng广língshàngzuò

guānbīnglínjiāngshuǐshuǐliúshāngshāng

máochéngshānlínxuánjiǎyào耀guāng

měngjiànghuái怀bàodǎnzhèngzònghéng

shuíyúnjiāngshuǐguǎng广wěiháng

zhànbīngchēngxiánliáng

gōngzháishíshǐjiǎnyīnshāng

mèngxiànyíngláozhèngrénsǎng

chōngguógēngzhíxiānlíngwáng

xīngnónghuáijiānzhùshìfāng

liàngyùnquánlüèliùjūnxiányuèkāng

dōngshānshīyōuyōuduōyōushāng

作者简介

曹丕

曹丕(魏文帝)

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187—226年),即曹魏高祖文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文武双全,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