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片风丝雨笼烟絮》是明末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暮春的清风、丝雨、轻雾、柳絮,突出暮春之景色特征;下片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眼前“景”和胸中“情”紧密融合在一起。此词语言流丽,哀婉感人。
片风丝雨笼烟絮(2),玉点(3)香球(4)。玉点(3)香球(4),尽日东风不满楼(5)。
阵阵春风,丝丝细雨,裏笼着如烟似雾的柳絮。雨絮凝成小球,随风浮动,无休无依。整日东风不止,却不见暴风骤雨!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6)。
暗暗发愁,心情伤悲,只因为家与国都已破碎。这愁绪难自已,直把东流作知己。要问愁绪几多?宛如滔滔长江水。
(1)采桑子:词牌名。这个词牌有许多异名,如《伴登临》《忍泪吟》《丑奴儿》《罗敷媚》等。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杨下采桑》,后人截取一“遍”单行,用为词牌,是双调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句法字数相同,各三平韵,也有添字的,名《添字采桑子》,有的增至四十八字,有的增至五十四字,则是变体。
(2)烟絮:如烟似雾的柳絮。
(3)玉点:形容雨点。
(4)香球:形容柳絮。柳絮落地,滚成球状。
(5)尽日东风不满楼:这句是说,整天吹着(不满楼的)微微的春风。尽日,整天。不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这里反用其意。
(6)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化用其意。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渡江,福王政权崩溃。当时作者年仅十五岁,即随父允彝举兵抗清。他们先随吴志葵水师参与恢复苏州城的战役;兵败后,吴志葵被捕遭杀害,夏允彝投水殉难。次年作者随父执陈子龙加入吴易义师,毁家纾难,不幸再遭失败。此后作者便漂泊于太湖地区,行动隐蔽,图谋再举。此词即作于兵败漂泊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