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斋睡起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处同一题下,均为琐事杂感,但含同一主题,即从中反映了作者的归隐意图。第二首诗以“桃李无言”起,此处即寓指苏轼等人,因为《史记》用它来赞美李广。“一再风”即指他们不断受到台谏的攻击,无法立足于朝,“人言九事八为律”展现了台谏议论纷纷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发出了“倘有江船吾欲东”的慨叹。两首诗在构思上各有特点,一用比喻,一用拟人,即景宣情,托物寄意,借鲜明的形象寓深刻哲理。
桃李无言(1)一再风,黄鹂惟见绿葱葱(2)。
纵使春风不停,桃李依旧无言,花事褪去,绿树已然成阴,可以看见树上的黄鹂鸟飞来飞去,鸣于其间。
人言九事八为律(3),傥(4)有江船吾欲东。
台谏之上议论纷纷,但十之八九都是深文罗织,看到此情此景,倘有江船路过,我真想也乘船顺流而去。
(1)桃李无言: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赞》:“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指桃李结果,人家多来采摘,因此树下成路。这里指桃李的花。
(2)绿葱葱:一作“绿匆匆”,指很快地成了绿阴。
(3)人言九事八为律:《汉书·主父偃传》:“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
(4)傥:同“倘”。
《寺斋睡起二首》这两首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春,是黄庭坚在寓所睡起后的杂感。当时黄庭坚在史局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任渊注:“后诗云:‘桃李无言一再风’,盖春时作。又有‘人言九事八为律’之句,是时东坡为台谏所攻,求出补外,而山谷亦不容于时,故云。”
元祐时,苏黄等人俱在朝中为官,但党争激烈,苏轼等不断遭受台谏的攻击,无法立足朝廷,黄庭坚亦多次遭议,本应在完成《神宗实录》后迁升,但却依然作著作佐郎,这两首诗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