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代扶风主人答》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头八句,诗人自述行迹,渲染环境气氛,景物描写颇为沉闷压抑,晦涩黯淡,给全诗奠定了阴冷沉闷的基调。“主人就我饮”至“因歌行路难”四句为诗人借扶风主人之口开始详写战争对人的摧残而张本。“十五役边地”到“路旁谁忍看”是扶风主人自述其军旅生涯,为下文抒写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过渡,转承自然。“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风主人抒发欣逢盛世及年老体衰的感慨。最后六句是扶风主人对诗人的劝慰勉励之词,语重心长,感情真挚。这首诗借扶风主人之口盛言边地危苦、牺牲修重之状以刺明皇之武。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
杀气(1)凝不流,风悲日彩(2)寒。
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馀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浮埃起四远(3),游子弥(4)不欢。
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
依然宿扶风(5),沽酒聊自宽。
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寸心亦未理,长铗(6)谁能弹。
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主人(7)就(8)我饮,对我还慨叹(9)。
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10)。
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11),三四讨楼兰(12)。
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13)。
在最后那次恶战之中,我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军中统帅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节投河自尽。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幸逢休明(14)代,寰宇(15)静波澜。
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少年(16)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
天子初封禅(17),贤良刷羽翰(18)。
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三边(19)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现在边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这些都是好兆头啊!时运变迁,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体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1)杀气:指秋天的肃杀萧条之气。
(2)日彩:指太阳的光辉。日:一本作“月”。
(3)四远:周围。
(4)弥:一本作“迷”。
(5)扶风:唐代郡名,在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附近。
(6)长铗:用冯谖客孟尝君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四》。
(7)主人:是指客舍主人。
(8)就:靠近。
(9)叹:一本作“然”。
(10)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多为叙述离别悲伤,世路艰难之意。
(11)地:一本作“城”。
(12)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罗布泊一带。
(13)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14)休明:指政治清明。
(15)寰宇:即海内,天下。
(16)少年:指诗人。
(17)封禅: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天地。
(18)刷羽翰:指贤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
(19)三边:泛指边境地区。
据新、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冬十一月始东封泰山,诗当作于该年十二月间。这年诗人漫游河陇归来途经扶风时写下这首诗。
开篇“杀气凝不流”以下十二句,以肃杀之气和诗人的悲凉之情渲染出浓厚的凄严氛围,并以“主人就我饮”,写二人相对“慨叹”泣下,悲歌慷慨,引出“扶风主人”的沉痛自述。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诗人起笔即写肃杀情景,为全文奠定基调。“凝”字写出了厚重感,“风” “日”这样的自然景象,被赋予“悲”“寒”的色彩,这正是诗人常用的以景写情的手法。诗人依然住在扶风的客舍,买酒以解忧。开篇描写的情景,让读者很容易明白,诗人此刻的心情也不好。诗人此时正游历西北,尚未人仕。他看够了残忍的战争带来的凄凉景象,而自己投身报国的愿望也不得实现,满腹愁肠,借酒消愁也在意料之中。 “沽酒”一句,写出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愁人”模样。“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诗人用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而歌典故,说明自己久客无以为家,此情无人可诉。 前面诗人自述郁郁寡欢以酒消愁,正说明他心“乱”不已,所以这里用一个“理”字,微妙地表现诗人此时的撩乱愁思。“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写到这里,诗的主人公正式登场,诗人借他之口开始详写战争对人的摧残,从而引出这首诗的主旨。
“十五役边地”以下二十六句,叙其“十五”从军,多次出塞,枕戈待旦,忍饥受寒。虽九死一生,但不幸战败。扶风主人十五岁就开始从军服役,数次征讨楼兰地区,一直在疆场拼杀。老兵从少时人伍说起,楼兰代表了边疆,而数字“三四”又暗示战争之频繁。叙述一开始,便将沉重的战争压力带给读者。由这两句到结尾,都是以老兵的口吻进述。“将军降匈奴”以下六句写这一惨痛经历,辞直情真,对比强烈,故有惊耳骇目之效。主人公虽幸存归来,但“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一片破败,甚至“禽兽”含悲,不忍离此垂暮老人,其情其景,给读者'以肝肠断绝之极大震撼。更为惊奇者,主人竟抛开个人悲愁而不顾,反以圣代“休明”,终会否极泰来宽慰“游子”,劝其不必过于悲伤。这一方面突出了“扶风主人”的善良、大度,更有深意在于诗人正言反说,实则讽刺统治者的无能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得讽刺之妙。
全诗通过“扶风主人”自述其长期从军的惨痛经历,控诉了兵役的繁重给广大士卒带来的巨大不幸,表现了诗人强烈的人道精神和忧患意识。这首诗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及鲍照《代东武吟》影响明显,但结构完整,描写充分,形象生动。主人与游子情感高度契合,故老兵的眼泪是对不幸的征战者所洒,亦是诗人自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