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三

王昌龄 〔唐代〕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从军行七首·其三》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关城(1)榆叶(2)疏黄(3),日暮云沙(4)古战场。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表请回军(5)掩尘骨(6),莫教兵士哭龙荒(7)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注释

(1)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榆叶:榆树叶。嫩者可食,亦可入药。

(3)疏黄:指叶子稀疏枯黄。

(4)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5)表请回军:上表请求撤军。表,上表,上书。

(6)掩尘骨:掩埋阵亡将士的遗骨。掩,埋。

(7)龙荒:荒原。后泛指荒漠之地或处于荒漠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龙,指匈奴祭天处龙城。荒,谓荒服。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拼音版

cóngjūnxíngshǒu··sān

guānchéngzǎoshūhuángyúnshāzhàncháng

biǎoqǐnghuíjūnyǎnchénjiàobīngshìlónghuāng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七绝圣手)

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