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杜甫 〔唐代〕 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寒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寒食节诗人去农家作客时路上所见春景,表现了江村风景的恬静优美,如同宁静的桃源。后两联写当地淳厚的民俗风情,诗人与农家关系融洽,亲密无间,也流露出村居生活中的勃勃生机。全诗开篇点题,扣题行文,写得情致妙肖,入化传神,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清新自如,亲切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寒食江村(1)(2)风花(3)高下飞(4)

寒食节这天我走在江村路上,满眼的花絮随风高低飘舞。

汀烟(5)冉冉(6),竹日静晖晖(7)

汀洲上的轻烟冉冉而起,竹叶上的阳光明媚夺目。

田父(8)(9)皆去,邻家(10)不违(11)

对于老农邀请,我都欣然前往。对于邻家的馈赠,我也不推辞他们的好意。

(12)相识尽(13),鸡犬亦忘归(14)

江村地处僻远,寥寥几户人家都已熟识,连鸡和狗都忘了回到自家门口。

注释

(1)江村:水边村子。

(2)路:一作“树”,一作“落”。

(3)风花:风中落花。

(4)高下飞:上下纷飞。

(5)汀烟:水边雾气。汀,水边平地。

(6)冉冉:渐渐飘升。

(7)晖晖:晴明的样子。

(8)田父:老农。一作“田舍”。

(9)要:同“邀”,邀约。

(10)闹:一作“问”,馈赠。

(11)不违:不推辞。

(12)偏:僻远。

(13)相识尽:全都熟识。

(14)忘归:一作“忘机”。

创作背景

《寒食》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当时寓居成都浣花溪畔。诗人居蜀的四五年间,“秋风茅屋叹”的动荡时日毕竟是短暂的,更多的则是“春雨浣花居”的宁静生活。由于严武的接济,杜甫的生活稍趋安适,他时或写些歌咏自然、吟唱风物的小诗。在草堂,杜甫还与邻居们往来频繁。《旧唐书》记载:“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此诗即写了诗人与一位田父的友情。

拼音版

hánshí

hánshíjiāngcūnfēnghuāgāoxiàfēi

tīngyānqīngrǎnrǎnzhújìnghuīhuī

tiányāojiēlínjiānàowéi

piānxiāngshíjìnquǎnwàngguī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