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词》是唐代诗人李涉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朝(1)牧牛,牧牛下江曲(2)。
早晨去放牛,放牛过曲曲折折的江岸。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3)。
夜晚去放牛经过几个村庄山谷。
荷蓑(4)出林春雨细,芦管(5)卧吹(6)莎草(7)绿。
穿蓑衣出树林春雨淅淅沥沥,躺在莎草丛吹起芦笛,吹得江两岸一片葱绿。
乱插蓬蒿(8)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9)。
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装满弓箭,怕什么猛虎欺凌黄牛犊。
(1)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2)江曲:江湾。
(3)谷:山谷。
(4)荷蓑:披着蓑衣。
(5)芦管:芦苇作的哨子之类玩具。
(6)卧吹:横吹。
(7)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潮湿的地方。
(8)蓬蒿:一种篙子,这里指用蓬篙的茎当箭。
(9)黄犊:小黄牛。
唐朝701—800年,文人学习写民间歌谣的风气已经形成。其主要标志就是学习民间的填词。词和诗,此时在文人眼里区别不大,无非一雅一俗。被收进《花间集》、《尊前集》等词集的《竹枝》、《柳枝》、《浪淘沙》等就是七言绝句。文人写它的目的,也只不过是“馋善歌者扬之”罢了。李涉的这首《牧童词》小诗,正是在模仿民歌的基础上写成,采用的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十分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