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

陆机 〔魏晋〕 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赴洛道中作二首》是晋代文学家陆机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作者携弟弟陆云离开家乡赴洛阳途中。第二首写诗人离家赴洛阳途中的景物与引起的悲凉凄恻的感触,表现了思乡之情和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远游越山川,山川(1)且广。

离家远游过山川,山山水水长又宽。

振策(2)(3)崇丘(4)案辔(5)(6)平莽(7)

挥鞭策马登峻岭,提缰徐行过平原。

(8)抱影(9)(10),朝(11)衔思(12)往。

夜宿形影自相伴,晨起含悲又向前。

顿辔(13)(14)嵩岩(15),侧听悲风响。

收缰驻马悬崖下,侧耳倾听悲风响。

清露(16)素辉(17),明月一何(18)(19)

露珠坠下闪清辉,明月皎皎多晴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20)独长想。

抚几久久不能寐,披衣独自心怅惘。

注释

(1)修:长。

(2)振策:挥动马鞭。

(3)陟:登上。

(4)崇丘:高丘、高山。

(5)案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6)遵:沿着。

(7)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8)夕:傍晚。

(9)抱影:守着影子。

(10)寐:入睡。

(11)徂:往,行走。

(12)衔思:心怀思绪。

(13)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14)倚:斜靠。

(15)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16)清露:洁净的露水。

(17)素辉:白色的亮光。

(18)一何:多么。

(19)朗:明亮。

(20)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创作背景

在吴国灭亡后,诗人于太康十年(289年),即二十九岁时,与弟弟陆云离开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赴洛道中作》二首作于他赴洛阳途中。

拼音版

luòdàozhōngzuòèrshǒu··èr

yuǎnyóuyuèshānchuānshānchuānxiūqiěguǎng广

zhènzhìchóngqiūānpèizūnpíngmǎng

bàoyǐngmèizhāoxiánwǎng

dùnpèisōngyántīngbēifēngxiǎng

qīngzhuìhuīmíngyuèlǎng

zhěnnéngmèizhènchángxiǎng

作者简介

陆机

陆机

西晋著名文学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逊、父抗,皆三国吴名将。少时任吴牙门将。吴亡,家居勤学。太康末,与弟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成都王司马颖讨长沙王司马乂时,任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被谗,为颖所杀。其诗注重藻绘排偶,多拟古之作。也善骈文。所作《文赋》以赋体论述作文利弊,是古代重要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