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

杨果 〔元代〕 杨果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是金朝文学家杨果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小令描写了一个闺怨女子期盼爱人归来的情景,而最终确实小楼尚在,风景依旧,人去楼空。全文以景及人,以人及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笼罩遗憾之气。通过对人物的形貌、行止描写以及景物的衬托,将一对恋人之间的离情别恨写得缠绵悱恻,令人伤怀不已,久久回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玉箫声断凤凰楼(1),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2),楼前风景(3)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4)系行舟。

在她居住的小楼上,再不闻玉箫吹响。自从与心上人分手后,她已憔悴得不成模样,衣袖上留下了泪痕千行。她在楼上走来走去,楼外依然是旧时的风光。那如烟如织的柳树,最惹起她的怨伤:只恨当初它们太冷漠无情,不懂得把他的坐船牢牢系住,不让他开航。

注释

(1)凤凰楼:女子闺楼,对女子居楼的美称。

(2)休:语末助词,无义。

(3)浑:全然。

(4)不解:不懂。

创作背景

《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此篇散曲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杨果的散曲,很有婉约词的情致,具有一种缠绵婉转的情感特色。这一首《小桃红》,所写内容也是婉约词中常见的离别题材,也是此类之一。

文学赏析

前三句既以玉箫声断喻与恋人的分别,也以凤凰双栖、弄玉萧史的美满婚姻反衬自己的孤独。首句“玉箫声断凤凰楼”,可看做写实,但联系其中暗含的典故,更能体味作者用此句作为开篇的深意。“玉箫声断”这一典故,其中隐含着“人去楼空”的惆怅意味。曲中的女主人公并未如弄玉一般,与丈夫一起随凤凰仙去,从“憔悴人别后”一句即可看出,“玉箫声”其实是指代女子的心上人。“留得”紧接“别后”二字,文字上衔接得很细密,情感上则造成一种回环和转折。人既已离去,留下来的只是女子的空守、苦盼,以及“啼痕满罗袖”。作者没有直接写女子如何想念,而是通过袖上泪痕这个细节,将她的黯然神伤,以及难以自制的思念和孤独表现出来。

最后几句女子又迁恨于烟柳无情,不知当初留系行舟,不让其离去,更道出了女子的无奈痴情。“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这两句以人的“去来”与“风景”的“依旧”进行对比,这就使“离别”的主题得到了深化。风景不解人心,不管人间如何生离死别,它都只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所以才使古往今来许多人发出“物是人非”的沉重慨叹。这首曲子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楼前浑然不变的景色,使她一次又一次地忆起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情形,不断重温着伤心往事。女子记起心上人当初离开时,江岸边的“无情烟柳”兀自苍翠,却不懂得伸出青青枝条,留住远行人的脚步。一个“恨”字,点出女主人公的怨情和无奈。她不说恨自己留不住情人,只将这种悔恨托付于“烟柳”。这一方面是因为青翠如初的烟柳引起了她的离愁;另一方面,将人的心思投射于“无情”之物,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短短数句,写得景物凄迷,深致有情。

《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此曲构思独特,角度新颖层层展开,把一个“情”字表现得极为丰富、深刻。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最令人伤感,作者把当前的景和以前的情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以追忆的方式抒发对恋人的深情。

作者简介

杨果

杨果

元初著名曲家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阳(河北安国县)人。金正大初(1224)中进士,为偃师令,以廉洁精干著称。元中统元年(1260),拜北京宣抚使,次年拜参政知事。工文章,尤长于乐府散曲,是元初较著名的曲家,有《西庵集》。《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1首,套数5篇。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