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久去(1)山泽游(2),浪莽(3)林野娱。
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试(4)携子侄辈,披榛(5)步荒墟(6)。
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徘徊丘垄(7)间,依依(8)昔人居。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9)。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10)皆焉如(11)?
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薪者向我言,死没(12)无复余。
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一世(13)异朝市(14),此语真不虚。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15),终当归空无。
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1)去:离开。
(2)游:游宦。
(3)浪莽:放荡、放旷。
(4)试:姑且。
(5)榛:丛生的草木。
(6)荒墟:废墟。
(7)丘垄:坟墓。
(8)依依:思念的意思。
(9)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杇(wū ):涂抹。
(10)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11)焉如:何处去。
(12)没:死。一作“殁”。
(13)一世:三十年为一世。
(14)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15)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