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苏轼 〔宋代〕 苏轼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上片回忆故友徐守君猷与胜之的感情;下片写胜之的无情。全词运用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技法,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情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1)相如(2)依旧是臞仙(3)。人在瑶台阆苑(4)

离别已成过去,如一江流水,伤别的眼泪还湿润着香帕。司马相如依旧是清瘦的神仙。住在神仙住的仙宫,令人向往。

花雾(5)萦风(6)缥缈,歌珠(7)滴水清圆。蛾眉(8)新作(9)十分(10)。走马归来便面(11)

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歌声圆润美妙如明珠滴入水中。女子的眉毛刚刚画成,极其美丽。骑马回来时还半遮着脸面。

注释

(1)浥香泉:浥,湿润。香泉,美人的眼泪。

(2)相如:司马相如。指代女主人公的情人。

(3)臞仙:清瘦的神仙。臞:消瘦。

(4)瑶台阆苑:仙宫。瑶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住之地。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阆苑:阆风之苑。唐李商隐《碧城诗》:“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此处指朝廷。

(5)花雾:《广记》:弱质纤纤,如雾蒙花。

(6)萦风:回旋的(秋)风。

(7)歌珠:歌声如贯珠。

(8)蛾眉:细而长的眉毛。蛾:蚕蛾。

(9)新作:新画。

(10)妍:美丽。

(11)便面: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面障面而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创作背景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元丰六年徐守君猷离黄去湘后,侍女胜之也离他去了姑熟,改嫁于张乐全之子张恕。元丰七年七月,东坡改任汝州,过南州,去姑熟,再见胜之。胜之失态无情,东坡感慨之下作下此词。

拼音版

西jiāngyuè··biémèngsuíliúshuǐ

biémèngsuíliúshuǐlèijīnyóuxiāngquánxiāngjiùshìxiānrénzàiyáotáilángyuàn

huāyíngfēngpiāomiǎozhūshuǐqīngyuánéméixīnzuòshífēnyánzǒuguīláibiàn便miàn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