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杜甫 〔唐代〕 杜甫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前四句描绘出一幅战争连绵未断、民生哀声遍野的景致,写出了国运艰难,人民疾苦。接着四句承上启下,揭示出最严重的时弊和人民疾苦的真正根源,流露出诗人对庶官的谴责,对民生艰难的忧愤。接着八句称赞友人见识卓绝、正直无私,实则揭示封建官吏“盗贼本王臣”的罪恶本质。末四句写诗人用友谊来勉励友人要为民谋福,友情与忧国忧民之情糅合一体,寄予美好的祝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国步(1)犹艰难,兵革(2)休息(3)

国家命运仍很艰难,战争连绵至今未断。

万方(4)嗷嗷(5)十载供军食(6)

全国各地哀声遍野,十年军用征敛不堪。

庶官务割剥(7)不暇(8)反侧(9)

众官致力宰割剥夺,无暇忧及民心思叛。

诛求(10)多门(11),贤者贵为德(12)

横征暴敛名目繁多,贤者重视以德为先。

韦生富春秋(13)洞彻(14)清识(15)

韦生你正年富力强,通达事理识见不凡。

操持纲纪(16)地,喜见朱丝(17)直。

前去掌管荆法纲纪,喜你执法正直不偏。

当令豪夺吏(18),自此无颜色(19)

定使那些贪官污吏,从此之后再无脸面。

必若(20)疮痍(21),先应去蟊贼(22)

若要解救民生疾苦,害民之贼应先惩办。

挥泪临大江(23)高天(24)意凄恻。

洒泪送到岷江边上,上天也觉无限伤感。

行行树佳政(25),慰我深相忆!

你去做出良好政绩,安慰我的深情忆念。

注释

(1)国步:国运。

(2)兵革:指战争。

(3)休息:停歇。

(4)万方:全国各地。

(5)嗷嗷:哀鸣声。

(6)十载供军食:十载:自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至广德二年为十载。供军食:供给军队的费用。

(7)庶官务割剥:庶(shù)官:众官。指一般下级官吏。他们缺乏远见,不知剥削过甚,百姓反侧不安,就要引起大乱。务:专心致力。割剥(bō):宰割剥夺。

(8)不暇:没有工夫。

(9)反侧:指民心不安。

(10)诛求:指横征暴敛。

(11)多门:名目繁多。

(12)贵为德:重视实行德政。

(13)富春秋:年岁还多,即年富力强。富春秋,谓年少。

(14)洞彻:通达事理。犹通达。

(15)清识:清明的见识。

(16)操持纲纪:操持:掌握、管理。纲纪:指法制伦常。

(17)朱丝:染成朱红色的琴瑟弦,这里喻指正直无私。

(18)当令豪夺吏:当令:当使。豪夺吏: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

(19)无颜色:脸面。意谓使污吏害怕,不敢恣意侵渔百姓。

(20)必若:若要。如果一定要。二句可谓一针见血。

(21)疮痍:创伤,比喻战争后民生凋熬。

(22)蟊贼: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

(23)大江:指岷(mín)江。

(24)高天:上天。

(25)行行树佳政:行行:连续不断。树佳政:建立美好的政治。

创作背景

据诗中“十载供军食”句,《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距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刚好十年。诗人观察到百姓疾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

文学赏析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此诗二十句可分为三段,三段的内容既互相平行又层层递进,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

开篇八句为第一段,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出一幅战争连绵未断、民生哀声遍野的景致,写出了国运艰难,重心落在人民疾苦上。十年的战乱,惨重的徭役负担,逼得人民啼叽号寒,哀声遍野。这一层概括了当时形势翻人民的苦难。但当时的战争是一场捍卫统一的正义战争,因而对战争造成的疾苦,诗人未作更多的谴责,这里如实写出,目的是为下一层作铺垫。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揭示出最严重的时弊和人民疾苦的真正根源。那些官吏们雪上加霜,疮口撒盐,不顾人民死活,专务敲骨吸髓,各种苛捐杂税,造成了民心不安。诗人对庶官的谴责,对民生艰难的忧愤,情感深切“贤者贵为德”与“庶官务割剥”形成对照,托住上段,启开下文。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诗人称赞友人见识卓绝、正直无私。“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表露出诗人把友人列为“贤者”,希望友人救民于水火,惩治贪官污吏。“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二句,正面表达了诗人“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揭示了封建官吏“盗贼本王臣"的罪恶本质。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挥泪临大江”,大江的奔流犹如诗人的泪水,“高天意凄恻”,诗人的凄恻之情就像浩渺的天空,流露出诗人关切人民痛苦,对韦存在着很大希望,故既告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这挥泪,不只是为私人交谊。“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写出了诗人利用友谊来勉励对方,希望韦讽此去不断的为人民做点好事。把诗人的友情和忧国优民之情糅合一体,水乳难分、似漆如胶。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此首送别诗,概括描写了战乱中人民的苦恨,揭露了当时社会横征暴敛的真实情况。言辞犀利,感情强烈,内容深刻,气度恢宏。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