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关于节气寒露的诗歌。
寒露(1)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
化蛤(2)悲群鸟,收田(3)畏早霜。
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夏,它都是郁郁苍苍。
(1)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认为麻雀数百年后入海会变成蛤。一说千岁燕化为海蛤。
(3)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这是唐代大诗人元稹咏寒露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从敦煌文献里发现的,有两种手抄本。其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名字,一题为卢相公咏廿四气诗,一题为元相公撰。
如果不是整理发掘敦煌文献,这一组端然大气的节气诗,将永远与我们失之交臂。
有人认为这首诗并非担任宰相时的元稹一人所作,而是一种高端集体润色的作品,代表着唐朝某一段时间官方诗作的水平。细细品读,我却认为此诗很符合元稹诗风。
寒露时节的秋色,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寒山转苍翠,千山万水,层林尽染,衰草连天。
这首寒露诗,以其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描写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
这句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菊花也在此时开放,因此第三候为“菊有黄华”。
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
此联对仗工稳,气象万千,可谓写寒露诗最好的诗句。千家与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
同时,这里写了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
一个“扫”,一个“随”,也可看出寒露秋风里的肃杀之气。落叶纷飞,大雁南飞,大自然处于一片萧瑟之中。
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这一句是写三候之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时分,雀鸟也无处寻踪,这时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
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喻示着秋天不多,要赶紧完成庄稼收割。
尾联,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郁郁苍苍,颜色长青。
这首诗诗风很正,内容质朴,写三候很齐整,颇似元稹诗风,应是元稹二十四节气诗中的上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