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明月出天山(1),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2)。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汉下(3)白登(4)道,胡(5)窥(6)青海湾(7)。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由来(8)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客(9)望边邑(10),思归多苦颜。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高楼(11)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1)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2)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3)下:指出兵。
(4)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5)胡:此指吐蕃。
(6)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7)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8)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9)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
(10)边邑:一作“边色”。
(11)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
《关山月》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诗是李白在看见征战的场景后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