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宋代〕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感触。吉祥寺以牡丹闻名,当牡丹盛开时,文人公卿都来游赏吟咏。诗人却于冬至日独来,虽说已是“一阳复生”,但除了萧萧寒雨滋润草根之外,全无其它生气。正值百卉凋零之际,显示了诗人“不是花开肯独来”的超凡脱俗风格。诗人明咏世人对牡丹的态度,暗讽了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全诗在率意落笔中表达出一种清雅自赏的风致,寓意颇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井底微阳回未回(3)萧萧(4)寒雨湿枯(5)

冬至节到了,井底微弱的阳气不知回升了没有?萧萧的冷雨滋润着枯萎的草根。

何人更似苏夫子(6),不是花时肯独来。

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不是牡丹盛开的时候也肯来游赏。

注释

(1)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2)吉祥寺: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后易名为广福寺。《咸淳临安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睦州刺史薛温建吉祥寺。寺地宽广,最多牡丹。名人巨公咸来游赏,并多题吟咏。”

(3)井底微阳回未回:古人认为阳气从冬至日开始回升。《礼记·月令》:“冬至水泉动”,是说一阳来复是从井泉之水的变化开始。《逸周书》:“十有一月,微阳动”,指在十一月(即冬至)阳气发动。阳,暖气。

(4)萧萧:象声词,指寒雨的声音。

(5)荄:草根,这里指冬日的枯草。

(6)苏夫子:作者自指。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到吉祥寺观赏牡丹,题有《吉祥寺赏牡丹》绝句。同年冬至,他又到此一游,写了《冬至日独游吉祥寺》这首诗。

文学赏析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这是一首以平凡的生活场景来揭示深刻社会哲理的诗歌。全诗仅二十八字,议论性文字又占了一半,体现了宋诗好议论的特点。

在不多的几个意象的联缀中,诗人扣住题目中的“冬至”二字,点明了时令与当时的天气。“井底”“微阳”“寒雨”“枯荄”,分别用“回”与“湿”相连接。看似平常的几个意象联缀,细思开去却大有深意。“井底微阳”,是说天气从冬至日起逐渐转暖。在那幽深的地底深处,一丝暖意将升而未升。这种“回未回”的状态,正是大自然阴阳交替变化过程中富于包孕性的一刹那。第二句交代了产生“回未回”疑问的原因,诗人暗承首句中生机勃勃而待发的内在意蕴,却又在字面上使用了两个了无生意的意象:萧萧寒雨、枯荄。这天,雨嘀嘀哒哒地下个不停,且饱和寒冷,所湿润的仍然是一片枯黄草根。言下之意是天气并未见转暖。但是,这毕竟是江南的冬至,风尽管“萧萧”却不似北国的刺骨,雨尽管寒冽却不似塞北的冰雪,这一切都还隐隐地给人以希望。一个漫不经心的“湿”字,似乎加重了诗人心头希望的分量。

大自然暗蕴了无限生意,但又有几人能像诗人那样了解她。世人都喜欢牡丹盛开时的富贵荣华,却有谁能知道这都是经历了凄风苦雨才得来的,又有谁能不仅欣赏牡丹的雍荣华贵,而且能在其枯荄时期、在其沐浴萧萧寒雨时节来稍加眷顾。“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以反问出之,肯定无人“更似苏夫子”,给人气势凌人之感,笔力雄劲。其中“不是花时”,一指不是牡丹盛开的季节,二比喻人不是官运亨通而是遭际冷落的时候。这两句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不为仕途坎坷、被排挤在外的处境左右,自信自豪,始终执着生活的旷达情怀,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对凡夫俗子趋炎附势行径的鄙视,显示出诗人的独特情趣和不拘泥于世俗的风格,寓意颇深。一个“独”字,将诗人的感情推向至极,颇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