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长安羁旅行》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诗人羁旅长安的贫穷困境,真实动人。诗人不仅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地刻画出个人的穷愁潦倒,而且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世态炎凉,揭示了正直耿介之士在封建社会里必然遭遇的命运,既有失意之慨,也有愤懑之情。诗的结尾流露出隐居的愿望,诗人认为君子不应处“喧竞场”,而应学陶渊明高歌《归去来兮辞》,才是返璞归真的正道。全诗语调虽悲苦,语言却峭健有力,述情直切,其文笔老到,有渊明之风。
十日一理发(2),每梳飞旅尘(3)。
我客居长安,十来天才能梳理一回头发。每每梳理时,飞扬起羁旅的风尘。
三旬九过饮(4),每食唯旧贫(5)。
一月三旬只能饮九次酒吃九顿饭,每次吃的都是不变的粗食淡饭。
万物皆及时(6),独余(7)不觉春(8)。
世间万物都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只有我却感受不到春光的降临。
失名(9)谁肯访,得意(10)争相亲。
世上人谁肯与我这科举仕途上失意无名的人交往,那科举高中仕途得意的人门前世人争相亲近。
直木(11)有恬翼(12),静流无躁鳞(13)。
笔直的树上自然有闲适的飞禽栖息,平静的深水中怎容得了贪婪躁进的鱼龙逡巡。
始知喧竞场(14),莫处君子身。
长安就是个争名逐利的名利场,我们这些贤士君子岂能在这里容身。
野策(15)藤竹轻,山蔬薇蕨(16)新。
像隐士那样,拄着轻轻的藤竹杖漫游于山野,尝着新鲜的山蔬野菜,享受这大自然的温存。
潜(17)歌归去来(18),事外(19)风景真(20)。
我要像陶渊明那样,高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隐居田里,领略大自然美妙动人的真谛,抛却争名逐利的世尘。
(1)长安羁旅行:乐府新题。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新乐府辞》中。写羁旅贫困之状,寄喻立身处世之道。其造词铸句,戛戛独造,有意形成一种古朴直拙的风格。羁旅:长久地旅居他乡。
(2)理发:梳理头发。
(3)旅尘:因旅途奔波而沾满的尘土。
(4)三旬九过饮:一个月只饮了九次酒。三旬:一个月。十天为一旬。过:次。
(5)每食唯旧贫:每食总是向来的粗茶淡饭。旧贫:指食物既陈旧又匮乏。
(6)及时:得时。
(7)余:我。
(8)不觉春:感受不到春天的到来。
(9)失名:指科举求仕失意。唐代人非常看重进士科举,而诗人屡举不第,自然感到失名辱身。
(10)得意:有权有势的时候。
(11)直木:直木、静流:皆比喻贤士高人的居处之地。
(12)恬翼:闲静自在的禽鸟,喻高洁的贤人隐士。
(13)躁鳞:贪婪狡猾的鱼龙,比喻投机钻营的势利小人。
(14)喧竞场:争名逐利的场所。这里指长安。
(15)野策:隐士用的手杖。
(16)薇蕨:薇菜和蕨菜,都是野菜。
(17)潜:陶潜,字渊明,东晋诗人。一说潜歌,即低声吟诵。
(18)归去来:指陶渊明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所赋《归去来兮辞》。来:语气词。
(19)事外:世事尘俗之外。
(20)风景真:即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此中有真意”之意。真:真实,真诚,与世俗社会的虚伪相对。
《长安羁旅行》此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当时孟郊初试落第。他为人孤直耿介,入长安求仕,却事与愿违,滞留都城,贫困无助,饱经世态炎凉,心中不平乃有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