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诗五首·其二

王粲 〔两汉〕 王粲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埛。

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

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

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

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

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

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

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凉风(1)秋节(2)司典(3)详刑(4)

肃杀的秋季凉风已至,就该慎重考虑征伐之事了。

我君(5)(6)(7)发,桓桓(8)东南征(9)

我们主公适时去出征,英勇大军出征讨伐孙权。

泛舟(10)盖长川(11)陈卒(12)(13)(14)(15)

出征的船队覆盖江面,陈列的士兵遍布郊野。

征夫(16)怀亲戚(17),谁能无恋情(18)

征战将士思念着亲人,谁能没有眷念的感情。

(19)(20)倚舟(21)眷眷(22)思邺城。

抚摸着衣襟倚靠着桅杆,眷顾不已想着邺城。

哀彼东山人(23)喟然(24)(25)鸣。

让人同情《东山》主人公,鹳鸟长鸣唤起心中的悲伤。

日月不安处(26),人谁获(27)宁。

日月运行不止,人处战乱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宁。

昔人从公旦(28),一(29)(30)三龄(31)

古人随周公征战,一去就是三年。

今我神武(32)师,暂往必速平(33)

主公的神勇之师,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取胜。

弃余亲睦恩(34)输力(35)竭忠贞。

舍弃与家人的深厚感情,为此次征战贡献力量竭尽忠贞。

惧无一夫(36)用,报我素餐(37)诚。

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还抵不上一个平常人,只有诚心报答无功而受禄的恩遇。

夙夜(38)(39)性,思逝若抽(40)

自己终日感慨,报恩的思绪萦绕于心。

将秉先登(41),岂敢听金声(42)

建功立业只愿做先锋,哪还顾得上听鸣金而停止。

注释

(1)厉:整肃。

(2)秋节:秋季。厉秋节,到了用兵的季节。

(3)司典:主管刑法之官。

(4)详刑:亦作“祥刑”,指决狱应该审慎,善于用刑。

(5)我君:指曹操。

(6)顺:适应。

(7)时:时令。

(8)桓桓:武勇的样子。

(9)东南征:指征讨孙权。

(10)泛舟:行船。

(11)盖长川:覆盖水面。

(12)陈卒:排列起来的士兵。

(13)被:覆盖。

(14)隰:低洼的地方。

(15)埛:同“垌”,遥远的郊野。

(16)征夫:出征的士兵。

(17)亲戚:亲人。

(18)恋情:依恋之情。

(19)拊:同“抚”,抚摸。

(20)衿:衣襟。

(21)樯:船的桅杆。

(22)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

(23)东山人:指《东山》诗的作者。

(24)喟然:叹息的样子。

(25)鹳:鸟名,形状似鹤。感鹳鸣,鹳之鸣令人感伤。

(26)安处:安宁的生活处境,意谓没有战事。

(27)恒:一作“常”。

(28)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

(29)徂:往。

(30)辄:就。

(31)三龄:三年。

(32)神武:英勇威武。神武师,指曹操南征的队伍。

(33)速平:迅速平定。

(34)亲睦恩:指父母、妻子之情。

(35)输力:尽力。

(36)一夫:一个普通的男人。

(37)素餐:白吃饭,意谓不劳而食。

(38)夙夜:早晚,即整天。

(39)恲:流露,形于颜色。

(40)萦:缠绕。

(41)羽:箭羽。先登羽,先行出战,喻建功心切。

(42)金声:指军中鸣金收兵的号令。

文学赏析

该诗开头至“喟然感鹳鸣”为第一段,描写了出征的时机和出征前的场面。首四句说明大军出征“顺时”“厉秋节”以及出征的目的“东南征”,接下来两句描写了出征大军军容强盛严整。然后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表达了战士离家乡赴疆场时的悲壮心情。尽管军容强盛严整,毕竟连年征战,诗人的厌战事情油然而生,于是“倚舟樯”“思邺城”。

“日月不安处”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为了一举平定天下而不再征戎,将士们决心舍命向前“输力竭忠贞”,赞美了他们竭尽忠贞一往直前的慷慨决心。起句先是自问“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而后对比典故再自答“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最后以“输力竭忠贞”“将秉先登羽”表述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愿望。事实上,作者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二年的正月病逝于征战途中。

全篇由景入情,层层升华,过渡自然,曲折宛转,尤为换笔换墨之妙。

作者简介

王粲

王粲

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曾受到学者蔡邕的赏识。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王粲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著有诗、赋、论等60篇。多篇作品收入《文选》。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