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答李公择

苏轼 〔宋代〕 苏轼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阳关曲·答李公择》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一、二句写雪后初晴道路更加好走,马儿轻快自如,济南就快要出现在眼前时的欢快的期待。三、四句借着写湖州歌女,表达怀念友人李常的心情。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和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苏轼将与友人李常重逢的喜悦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3)马足轻。

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后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

使君莫忘霅溪(4)女,还作阳关肠断声(5)

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注释

(1)阳关曲:词牌名。创自王维(依《词谱》说),由“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而得名(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后入乐府,用为送行之歌,反复诵唱,称为“阳关三迭”)。单调小令,平韵格。

(2)李公择:即李常,时任齐州(今济南)知州。

(3)龙山:济南郡城东七十里的龙山镇。

(4)霅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内。

(5)阳关肠断声:引用李商隐《赠歌妓二首》之一:“断肠声里唱阳关”。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罢密州任,赴河中(今山西永济),任祠部员外郎直史馆。途中遇大雪,停留潍州(今山东潍坊市)。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元旦,苏轼再从潍州出发赴任,到达河中后,苏轼的朋友李常以诗相迎,苏轼以《阳关曲·答李公择》作答。

拼音版

yángguān··gōng

nánchūnhǎoxuěchūqíngcáidàolóngshānqīng

shǐ使jūnwàngzháháizuòyángguānchángduànshē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