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翠归迟,踏春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樱桃花谢已清明,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
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
《踏莎美人·清明》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上片前二句说游春拾翠归来得迟了,而踏青之约日近,故接下三旬便承前说邻女有约踏青,但奈何疏慵倦怠。下片则自叙心怀,先说本就心绪不佳,愁怀不解,故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而此情谁又知道,故于结处说惟有那清晓窗外的流莺明了。全篇幽思含婉,清丽轻灵,表达出百无聊赖的阑珊意绪。
拾翠(2)归迟,踏春期近,香笺(4)小迭邻姬(5)讯(6)。樱桃花谢已清明,何事绿鬟(7)斜亸(8)、宝钗横。
游春晚归,郊游的日子临近,收到邻家女子的书信:樱桃花落,已是清明时节,干嘛不精心梳妆一番出门呢!
浅黛(9)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10)憔悴、可怜生(11)。
一双淡眉弯弯,一副柔肠几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莺儿掠过清晨的窗外,仿佛窥探了我的梦境,婉转的叫声仿佛在说:这个人如此憔悴,可怜可怜。
(1)踏莎美人:顾贞观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
(2)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3)踏青:清明前后到野外去观赏春景。
(4)香笺:即信笺。因少女之手,散发香气,故云香笺。
(5)邻姬:邻家女子。
(6)讯:通“信”。
(7)绿鬟:乌黑发亮的头发。
(8)斜亸:斜斜地垂下来。
(9)浅黛:用黛螺淡画的眉毛。
(10)个侬:这人或那人。
(11)生:用于形容词词尾。
古代有游春的习俗,多选在清明时节,纳兰为了借用女性口吻来描述一个生活片段,于是以此为题而作下《踏莎美人·清明》这首咏节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