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

欧阳修 〔宋代〕 欧阳修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写的是歌舞酒宴的传统题材,游宴中透露出对颍州山水依依不舍的深情。全词意脉相连,含蕴深远,语言质朴,遣辞精准,通俗易懂,拿捏得当,从容不迫,体现出雍容和婉的风度。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西湖(2)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3)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西湖阔,烟波浩渺波连波,东西南北望,不见岸堤坡。丝竹篁管声悲咽,随风荡湖面。绿裙罗带伴娇飞,舞罢双双垂。尊前美酒入红唇,染就香腮红云。

杯深不觉琉璃滑(4),贪看六幺(5)花十八(6)。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贪看歌舞人入迷,酒盈金杯,不知滑欲坠,欢乐极时宜生悲,想起日后各南北。面对美景与歌舞,不禁惆怅盈腹肺。

注释

(1)玉楼春:词牌名。又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2)西湖:指颍州城西北的西湖。

(3)丝簧:泛指乐器。丝,琴瑟之类;簧,笙筝之类。

(4)琉璃滑:喻美酒甘甜爽口。琉璃,本指绿色或金黄色的釉料,此指绿色的酒。

(5)六幺:又名“绿腰”,唐宋时期的歌舞曲名。

(6)花十八:《六幺》曲子中的一叠。

创作背景

《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这首词当作于皇祐二年(1050)七月,当时欧阳修任颍州太守,又被安排为应天府南京留守司事,即将离开颍州。

文学赏析

《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此词写的是歌舞酒宴的传统题材,题材亦不出花间传统,但艳丽不靡,通篇体现了一种艺术美感,游宴中透露出对颍州山水依依不舍的深情。

起二句以简炼的笔触,概括地写出了西湖的广阔与繁华。“烟波阔”,一笔渲染过去,背景很有气派。“风里丝簧声韵咽”,则是浑括不流于纤弱的句子,使人想象到那广阔的烟波中,回荡着丝簧之声,当日西湖风光和一派繁华景象,便如目前。三、四句承次句点到的丝簧之声,具体写歌舞。“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写的不是丝簧高奏,而是舞后。但从终于静下来的“裙带绿双垂”之状,可以想象此前“舞腰红乱旋”的翩翩之态;从“香腮红一抹”的娇艳,可以想象酒红比那粉黛胭脂之红更为好看,同时歌舞女子面容之白和几乎不胜酒力,也得到了传神的表现。

换头由上片点出的“酒”过渡而下,但描写的角度转移到了正观赏歌舞的人们的一边。六幺是一种琵琶舞曲,花十八属于六幺中的一叠。因其包括花拍,与正拍相比,表演上有更多的花样与自由,也就格外迷人。酒杯手,连“琉璃滑”都感觉不到,为贪君歌舞而忘情之状。这样,转入明朝,就跌宕得更有力了。“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明朝”不一定机械地指第二天,而是泛指日后或长或短的时间。随着人事的变化,今天沉醉不觉者会有一天被车马带向远方。那时,异乡,甚至无可奈何的孤独寂寞中,回首画桥风月,该是何等惆怅。

词中关于西湖烟波、风里丝簧和歌舞场面的描写,似带有欣赏的意味,而车马东西,回首画桥风月的惆怅,则表现出无可奈何之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的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从创作方面来说,这首词具有以下妙处。

首先,意脉相连,有蛇灰蚓线之妙。起二句,描写西湖的广阔与繁华,并以此为背景,具写歌舞酒宴。“舞余”二句,以“舞”字上承丝簧之声,以“酒”字下启琉璃之滑,如同镜头由背景扫描转至舞池、舞女定格。“杯深”二句,以“杯”承酒,以“看”承舞,再把镜头从舞池转向宴席、饮者。“明朝”二句,由当前贪看忘情引起,联想到车马东西的别后情怀,巧妙地收转到西湖的画桥风月,与词的起首遥遥相应。

其次,朦胧萌坼,蕴含不尽言外之意。词中不言“水波”而言“烟波”,所以“朦胧”。朦胧的好处,给人以看不透看不见的感觉,留丰富的想象余地。再说“烟波”一词,按叶嘉莹的说法,能引起许多联想,譬如烟柳、烟霞、烟云乃至烟波画桥之类。特别要指出的是,此词多处采用“举隅”手法(所谓举隅,就是举一端为例,意在使人以一端推知其他),透露言外之意,所以“萌坼”。词中以“裙带”、“香腮”代指舞女,本身就蕴言外之意,若联系整句,上句使人有舞时裙带飞旋、舞姿曼妙之想,下句给人以舞女娇嫩白丽、不胜酒力之感。

再次,遣辞精准,毫无着力之感。通篇用辞质朴无华,通俗易懂,但拿捏得当,不差分毫。词中如“丝簧”、“舞”、“酒”、“杯”和“明朝”等承接之辞,用得恰到好处,无须赘言;如“咽”字,就承担着多重任务,字面上丝簧声韵随着风的断续而产生咽住的感觉,基调上有中和扬起的作用,还有可以联想到丝簧之声中某些或许为别离者而作,等等;还有“烟波阔”之轻快,“声韵咽”之顿挫,“绿双垂”之优雅,“红一抹”之艳丽,“不觉”之忘情,“贪看”之痴迷,“惆怅”之茫然,跃然目前;“阔”之气象,“滑”之细腻,委实大匠运斤。特别结尾二句,从内容和情调上是个大转折、大变化,却用“明朝”两字轻轻宕开,毫无用力之感。

再有,从容不迫,体现雍容和婉的风度。词作为作者的精神产品,多少会流露出作者的性格与风度。这首词,开头二句,大笔取景,于舒缓开阔中见出气象,全词定下了从容不迫的基调。三四两句,选择“舞余裙带双垂”、“香腮酒红”等偏于静态的情貌来描写,比写动作性强的急管旋舞,更能保持格调的和缓;换头两句,让饮酒赏舞者正式出场,紧承舞宴酒席的描写,那种痴迷状态表面上也是和缓的,尽管这里提到“六幺花十八”的动人表演,但因突出的是观众,那种起伏的动作几乎被忽略了;结尾二句,虽然在内容和情调上进行转折变化,但出语用“明朝”二字轻轻宕开,没有用力扳转的痕迹,最后又收转到“画桥风月”。行文上从容承接,首尾相应,显得和婉圆融,情绪上也表现了优柔不迫的容与之态。

作者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