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元代〕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殿前欢·对菊自叹》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所要描写的不是菊的高洁,而是作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重阳过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此曲赞扬了菊花不畏风霜的坚强品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2)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3)

在可悲可叹的秋天,帘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楼变得幽暗。重阳节后,菊花凋零,失去了当初的风流韵致。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4)问花不语(5),花替人愁。

然而面对菊花,人更觉羞惭。花还是同去年的花一样,可是人却比菊花还要憔悴消瘦。问花花默默无语,却暗暗在为人的命运担忧。

注释

(1)殿前欢:曲牌名,又名《风将雏》,元曲还名 《凤引雏》、《燕引雏》、《小妇孩儿》。双调,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韵、通叶一仄韵,后片两平韵、通叶两仄韵。

(2)黄花:菊花。

(3)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4)人比黄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5)问花不语:仿用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意,合下句意思是说: 将自己的心事问花,花不回答,暗自替人惆怅。

创作背景

张养浩在官场中生活了三十多年,为百姓做好事,但是长时间的仕途令他厌倦,于是刚逾中年,他便辞官归隐,放下了朝政的担子。此后,张养浩的心思全落在作曲弄文当中,对生活和命运的吟咏成为了他的文学主题。此曲是张养浩久历官场之后所做。

文学赏析

作者看到菊花因遭到秋雨而零落,减尽风流,而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的悔恨之情。

西风碎减叶飘零,作者推开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帘幽梦,而是凄风疏雨,从楼瓦淌下,化作雨帘。重阳节后,菊花凋零,曾经鲜艳夺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花虽败落,但那些依然在枝头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风采,张养浩再看看自己,却已瘦得不成人形,他忍不住问花,自己该如何是好,花虽不语,想必它也在为自已感到忧愁。该曲以通感的手法来结束,一句“花替人愁”,顿使曲子中的愁情变得更加浓郁。张养浩的自怜自惜赫然在目,令人也想化作秋菊,成为倾听他的对象。

在《殿前欢》的曲子中,他本认为猬零的花应比他更自怜,但实际上菊花耐秋风的能力远超乎他的想象,于是张养浩才想,也许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纷纷凋谢。

此曲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人比黄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词《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则是引自欧阳修词《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全句的引用,以旧词生新意,用法新颖。

张养浩之所以写“对菊自叹”,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菊花是陶渊明的最爱,陶渊明经常对菊咏叹,表明心迹。张养浩选用菊花,自然是说自己也想如陶渊明一样,成为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居者。往日的宦海风波已成过去,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时的陶公何等惬意,张养浩也想成为另一个陶公,过着池鱼在故渊的生活。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的悔恨。

作者简介

张养浩

张养浩

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元散曲大家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武宗朝,入拜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散曲多写归隐生活,寄寓对时政的不满,怀古和写景之作也各具特色。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以及《归田类稿》《云庄集》。《全元散曲》录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