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朝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描写了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在具体描写时,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诗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全诗笔调轻健活泼,景象壮观宏丽,意境开阔。
长风霾云莽(1)千里,云气蓬蓬(2)天冒(3)水。
长风吹浪,阴云笼罩,升腾而起的云气弥漫着波涛滚滚的湖面。
风收云散波乍(4)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突然间风停了,云散了,波平浪静了,万里碧空倒映在水中,像是青天落到了湖里。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5)。
起初看时火一样的落日像是在天边燃烧,给那碧波染上了一层红色,然而当落日西沉月亮未升起的时候天色变得昏暗起来。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6)在冯夷(7)宫。
船中的舟子都回首望着东方,期待着月亮的升起,然而湖水吞吐着素月,原来水神也挽留着她迟迟不肯放她出来。
须臾(8)忽自波心上,镜面(9)横开十余丈。
一会儿一轮明月忽然从波心跃出,犹如镜面横开,清光四射,月光照耀着浩渺无际的湖面,湖水又将月光反映到苍穹之上,上下激射,一派空明透亮,回荡在水天之际。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10)互回荡。
月色清明,寒光直射湖底,那本来在水中吐珠戏嬉的骊龙被这通明的清光照得目眩神摇,
此时骊龙(11)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于是潜伏到水下的最深处去,再不敢衔珠清吟了。
巨鱼无知作腾踔(12),鳞甲一动千黄金(13)。
那硕大无朋的巨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奔腾跳跃,月光射在它的鳞片上,闪动着万道金光。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14)从偶然得。
人世间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的机会很是难得,心情舒畅地返回路过洞庭湖也不可能有第二次了。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远远的听到渔夫唱着渔歌而来,才突然明白今天是中秋之夜。
(1)霾云莽:霾云:阴云。莽:无边无际的样子。
(2)蓬蓬:云气升起的样子。
(3)冒:覆盖。
(4)乍:刚刚。
(5)敛容:本指严肃其容,这里指日落月上之际天空呈现出一时的昏暗。
(6)故:乃。
(7)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
(8)须臾:一会儿。
(9)镜面:指月亮。
(10)空明:通明透亮。
(11)骊龙:黑色的龙。
(12)腾踔:跳跃。
(13)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14)翻:反。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该诗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者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诸生身份从军,担任贵州巡抚杨雍建的幕僚。三年后自贵州回故乡海宁,船过洞庭湖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