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邮道中即目

查慎行 〔清代〕 查慎行

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

去郭几家犹傍柳?边淮一带已无村。

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

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秦邮道中即目》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水患虽已过去,城根痕迹犹存,诗人通过残痕想象当时水患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颔联是对上面首联的进一步描写,亦是写水灾之后留下的惨景;颈联则进一步指明水灾所造成的危害,在叙述中饱含忧虑;尾联是对鱼贱而人不忍吃发表感慨,点明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全诗意新语工,多用白描手法,诗风朴实无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不知淫潦(1)(2)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3)

我虽未目睹大水淹城,但城墙脚下留下的泥沙痕迹仍然可见。

去郭(4)几家犹傍柳?边淮(5)一带已无村。

县城外还留下几家傍柳的人家,靠淮河一带一个村落也没有了。

长堤(6)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7)势易奔。

淮河堤岸冻裂,很难加固;一旦大水向南泛滥,其势难当,容易奔流而出。

贱买河鱼还废箸(8),此中多少未招魂(9)

我想起淹死的百姓,面对廉价买来的河鱼而不忍下咽。

注释

(1)淫潦:谓淫雨积水成灾。

(2)啮:咬。这里是吞没、淹没之意。

(3)水痕:水淹的痕迹。

(4)去郭:离城。

(5)边淮:靠近淮河。

(6)长堤:高邮旧时有东堤、中堤、西堤,前两堤已埋没。西堤为明洪武时所筑,也称老堤,万历时重修。

(7)侵南:向南侵蚀,奔流。

(8)废箸:放下筷子。

(9)未招魂:谓全家人都死,无人为死者行丧葬之礼。招魂,古时迷信,认为将死者之衣升屋,北面而呼,即可招回死者之魂。后遂以为死者丧葬之礼。

创作背景

《秦邮道中即目》这首诗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969年),诗人途经高邮(今属江苏)所作。此诗以高邮路上所见的事物命题,写高邮水灾后的所见和感慨。

文学赏析

《秦邮道中即目》该诗首联中的“着”字,它是诗眼。“但看”和“不知”相应,写出了秦邮道中淫雨成灾的惨象。“不知”实际上说没有看到,两句合起来是说,那漫及城根的浩渺大水没能看到,今天只看到了留下的灾难的景象。这一发端很不平凡,它一下抓住了写诗的起因,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溶进了这凄惨的景象里。沈德潜在《说诗啐话》里指出,写诗“起手贵突兀”,此诗所用的就是这种突兀法。“看”字与标题中的“即目”也相照应,起到点题的作用。“即目”是说眼前所看见的。看见什么这里就一语道破了,所以说它是诗眼。

颔联写水灾造成的惨重的后果。此处诗人如实地记述了见到的景象,在字里行间隐含着沉痛的叹惜,可见“看”是此联的领字,又是串联全篇的线索。

颈联则进一步指明水灾所造成的危害,“长堤冻裂”已经很难修复了,如果再有大水,灾情必然会再现。这些怵目惊心的景象,全是“即目”所见。诗人的感触是深沉的,在叙述中饱含忧虑。可以说这两句重于抒情。它与杜甫的《遣怀》用的是同一手法。

尾联是对鱼贱而人不忍吃发表感慨,它点明了写诗的主旨,表明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注。“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诗人看到的是城根“水痕”,几家“去郭”、“傍柳”村落荒芜;想到的是长堤难以修好,水仍奔腾南流,水患依然存在。如今路过此地,纵然“贱买河鱼”,也是喜中含忧,仍然是吃不下,只好放下筷子,诗人“废箸”,这一平常的动作,诗人叹息“未招魂”,这一深沉的慨叹,都凝聚着对人民生命的优患和真挚的同情。一结可谓泪痕血点沾胸臆了。

《秦邮道中即目》这首诗通过对秦邮道中所见,描绘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后触目惊心的惨景,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全诗意新语工,在表述上用的白描手法,诗风朴实无华。

作者简介

查慎行

查慎行

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其诗学苏轼、陆游,意境清新,擅长白描,自成一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