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前两句说重阳刚登高完毕,小重阳又再来饮酒赏菊。后两句说菊花为何这样命苦,遇到两次重阳,遭到两次采摘。实际是借菊花联想自己遭馋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意蕴深远。
昨日登高(1)罢,今朝更(2)举觞(3)。
昨天已经登高采菊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酒杯。
菊花何太苦(4),遭此两重阳(5)?
菊花在世为何这样受苦,遭遇双重阳采摘的伤悲?
(1)登高:古时有在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2)更:再。
(3)举觞: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4)何太苦:菊花两遇宴饮。两遭采掇,故而言太苦。何,为何,为什么。
(5)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撷,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岁时广记》卷三五引《岁时杂记》:“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
《九月十日即事》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这属于第二次登上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唐宋时期,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诗人两度登高饮酒,正见其愁怀之难以排解。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于是他痛苦地发出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重创的叹问。
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从这里也可以见出诗人心思细腻,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对大量采摘菊花的行为感到不安。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
《九月十日即事》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从这首诗看,李白和杜甫“诗的格调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迈之气差不多洗脱干净了。简单二十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却深远,好像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此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